AMS 应用于燃烧/热解案例合集(四)

Posted · Add Comment

基于ReaxFF分子动力学的不同阶煤分子指标气体生成规律(内蒙古科技大学) 为了获得不同煤阶煤在自然氧化过程中的指标气体生成特征和差异,选择了代表四个煤阶的五个煤样进行研究。建立了煤的分子模型,并使用 ReaxFF 力场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煤样的加热实验,得出了指标气体 C2H4, C2H2, CO, 和 CO2 的宏观和微观生成规律。研究表明,在煤的自燃过程中,C2H4 和 C2H2 主要取决于脂肪族侧链的数量,而CO和 CO2 主要取决于煤分子中的碳原子。当氧化自燃达到后期阶段时,C2H4, C2H2, 和 CO 转化为 CO2,即燃烧的完全产物。指示气体的初始温度和峰值按煤阶顺序排列。不同指数气体的出现顺序为 CO2, CO, C2H4, 和 C2H2。该研究在确定采空区内适当的氧化诱导自燃指标气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从而为后续制定全面的矿井防火和灭火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Index gases generation law of different rank coal molecules based on ReaxFF molecular dynamics, Jing Zhang erc., 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 2024, 40, 109760, DOI: 10.1016/j.mtcomm.2024.109760 矿物油热解过程中多环芳烃形成机理的ReaxFF分子动力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通过热解回收废矿物油是一种灵活有效的方法。然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具有高毒性的多环芳烃(PAHs)。本研究试图通过 ReaxFF 分子动力学(MD)模拟揭示矿物油热解过程中矿物油的演化过程和多环芳烃的形成机制。此外,还探讨了加热速率(10 K/ps、100 K/ps和1000 K/ps)、温度(2200~3200 K)、矿物油成分(环烷烃和芳烃含量)和大气(CO2)影响多环芳烃形成的原理。 观察到矿物油的两阶段热解演化,第一阶段分解,随后发生聚合反应。高温可以使热分解快速转化为聚合反应阶段。通过跟踪关键中间体/产物和芳香结构的演变,发现氢提取乙烯基自由基加成(HAVA)反应在矿物油热解过程中主导了多环芳烃的形成。此外,碳簇上支链基团的缩聚环化对大分子多环芳烃的形成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乙烯基自由基加成和缩聚脱氢是矿物油热解过程中多环芳烃形成的两个标志性反应。矿物油中芳烃组分对多环芳烃形成的贡献约为环烷烃组分的 6.5 倍。CO2可以通过中间体/产物的氧化以及随后乙烯基/乙炔加成反应对脱氢的抑制来减少多环芳烃的形成。 […]

AMS 应用于燃烧/热解案例合集(三)

Posted · Add Comment

ReaxFF分子动力学研究α-CPP和β-CPP燃料的热解机理(天津大学) 具有高密度和高比冲的新型燃料分子是航空航天燃料的理想替代品,了解它们的燃烧或热解化学是成功应用的必要条件。作者使用 ReaxFF MD 研究了新型燃料分子环丙烷化 α-蒎烷(α-CPP)和环丙烷化 β-蒎烯(β-CPP)的热解。结果表明,燃料分子的初始热解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完成:三元环中的 C 单键断裂形成二自由基,四元环发生开环反应形成内部具有环状结构和双键的二自由基;六元环向三烯烃分子或具有不饱和键的二自由基开环。在 α-CPP 和 β-CPP 的初始反应中, C11H18 → •CH3 + •C10H15 和 C11H18 → •C6H9 + •C5H9 分别占主导地位。进一步分析表明,C5H9 和 C6H9 自由基是热解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动力学计算表明,α-CPP 和 β-CPP 分子的活化能分别为 51.44 kcal/mol 和 49.14 kcal/mol,小于 JP-10、RP-1和其他燃料的活化能。这项工作为在原子水平上揭示高能燃料分子 α-CPP 和 β-CPP 热解的整体反应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Pyrolysis mechanism of α-CPP and β-CPP fuels by ReaxFF molecular dynamics, Menghui Chen, etc.,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Chemistry, 2024, Volume 1240, […]

AMS 应用于燃烧/热解案例合集(二)

Posted · Add Comment

添加2,5-二甲基呋喃对正庚烷/异辛烷的碳烟纳米结构演变分析:实验研究与ReaxFF MD模拟(安徽工业大学) 生物燃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性质与普通汽油和柴油非常相似。呋喃类生物燃料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众多优点,如生产原料主要为纤维素而非粮食以及油料作物,不会与国家粮食保障的规定形成矛盾,并且此类生物燃料与石油的能量密度相当,这样将其与石油燃料混合不会引起发动机性能结构的重大改变。2,5-二甲基呋喃 (DMF) 是一种典型的呋喃类生物燃料,具有许多优点:能量密度与汽油相似、高沸点以及不溶于水等。基于此,本文主要进行DMF对正庚烷/异辛烷的碳烟纳米结构演变研究。 结合层流扩散燃烧实验,本文采用 AMS 软件中 ReaxFF MD方法模拟研究了2,5-二甲基呋喃掺混对正庚烷/异辛烷的碳烟纳米结构演变。 研究表明,随DMF掺混比的增加,正庚烷/异辛烷的层流扩散火焰高度逐渐升高。在高度一致的情况下,采集到的初级碳烟颗粒数量先减小后增加;初级碳烟颗粒的尺寸也随着DMF掺杂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表明,DMF最初抑制了正庚烷/异辛烷火焰中初级碳烟颗粒产生,随后又促进了其生长。随着DMF掺混比的增加,核壳比先增大后减小,这表明碳烟的成熟度先减小后增大。在ReaxFF MD模拟中,掺混了DMF的正庚烷/异辛烷热解过程分为:燃料在第一阶段分解,在第二阶段发生剧烈反应。碳烟前驱体持续发生反应,分子尺寸不断增大,多环芳烃(PAHs)持续增加。第三阶段,最大分子的含碳原子数缓慢增加,碳烟发展进入成熟阶段,H/C比值缓慢下降。通过ReaxFF MD模拟发现,随着DMF掺混比的增加,碳烟的成熟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类石墨烯结构主要集中在H/C比为0.297的区域。 Analysis of the nanostructure evolution of soot in n-heptane/iso-octane with 2,5-dimethylfuran addition: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study and ReaxFF MD simulations, W. Dong, R. Hong, Y. Yang, D. Wang, B. Qiu, H. Chu, Combustion and Flame, 2024; 270: 113751. DOI: 10.1016/j.combustflame.2024.113751 基于分子反应动力学对炭-H2O/CO2气化过程中钙物种催化机理的洞察(宁夏大学) 钙在炭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并影响气化产物的分布和组成。因此,深入了解钙在气化过程中的反应性质和机理对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ReaxFF […]

AMS 应用于燃烧/热解案例合集(一)

Posted · Add Comment

微量水对C4F7N/CO2/O2混合气体热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湖北工业大学) C4F7N/CO2/O2 三元气体混合物具有优异的环境和绝缘性能,已成为 SF6 最有前景的替代品之一,并在全球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初步应用。目前,关于设备中 C4F7N/CO2/O2 在微含水量下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研究有限。本研究使用 ReaxFF 力场进行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微观水平上研究水(高达 2%)对 C4F7N/CO2/O2 热分解特性的影响。此外,还进行了 C4F7N/CO2/O2 在不同微水浓度下的热分解实验,以分析分解产物与微水含量之间的关系。 当微水浓度低于 1.6% 时,H2O 促进 O 自由基的产生,增加 C4F7N 的分解。然而,随着 H2O 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大量产生的 OH 自由基消耗 O 自由基,抑制 C4F7N 的主要分解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气体混合物的主要热分解产物是CF4、C3F8、C3F6、C2F6 和 CHF3。本研究的结果,为提高 C4F7N/CO2/O2 绝缘设备在长期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基础。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Micro-Water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4F7N/CO2/O2 Gas Mixture, F. Ye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

AMS 应用于重元素研究案例集(三)

Posted · Add Comment

多氧钒酸盐中成分驱动的原型动力学 在计算质谱学中,人们经常需要解决将质谱信号与可行且化学上合理的结构相关联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有机化学领域中通常能够得到解决,有时甚至使用简单的启发式方法,但对所有无机和纳米分子体系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例如配位化合物会表现出多种键合连接方式。 在最近发表在《化学科学》上的一项工作中,剑桥大学Kondinski 等人解决了由钒、砷和氧原子制成的新的、复杂、多核无机物的质谱信号相关性问题。从组成上来说,无机分子属于球形杂多钒酸盐 (heteroPOV) 家族,这是一组众所周知的催化活性和磁响应材料。 确认质谱仪检测到的结构,最初似乎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正如作者在论文中仔细列举的那样,有超过 40,000 种构造可以在形式上构建出球形heteroPOV。作者决定采取不同的路线并应用系统思维,整合了关于已知结构的经验证据,并将分子内应变作为替代构型的一个因素,从而能够较快地在整个化学空间中搜寻,并迅速定位到一些可能的结构。使用 AMS软件中ADF模块优化、整理并分配,与实验观测相关联的分子结构。 总体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当球形heteroPOV逐渐被砷过度地取代时,整体结构将跃变为环状。 Kondinski, M. Rasmussen, S. Mangelsen, N. Pienack,   V. Simjanoski,   C. Nather,   D. L. Stares,   C. A. Schalley, W. Bensch, Composition-driven archetype dynamics in polyoxovanadates, Chem. Sci., 2022, 13, 6397-6412 离子性可控的超原子盐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Turbasu Sengupta与Shiv N. Khanna发现一类新的金属-硫族超原子分子。以Rh6S8Ln为例,通过在金属-硫族团簇周围结合适当的配体,可以改变双超原子分子的成键特性。选择不同配体,与超原子中相同原子结合时,配体的电负性随种类而有所不同,作者选择了膦配体PR3,其中R官能团为NME2、F等,分别产生不同的电负性。作者发现,这项技术也能用于(PR3)5Rh6S8–Rh6S8(CO)5二聚体、盐的电子特性控制。两边电子能级的差异导致内部产生了电荷转移,从而在共价键基础上增加了离子键成分,而且导致这种二聚体产生了偶极矩/内部电场。也就是说,二聚体的偶极矩/内部场的强度可以通过改变PR3基团的电负性来调整。用这种偶极强度、内部场和HOMO/LUMO位置可调的超原子分子团簇组装成的固体材料,可能会有特别的用途,例如光捕获。 此外,还观察到这种超原子分子离子的氧化还原性质也可以使用类似方法得到预测和调制,即通过改变PR3基团的电负性实现。这种超原子分子也可以考虑用来组装成铁电固体,作者目前正在与其他实验课题组合作探索应用。 Superatomic salts with controlled ionicity, Turbasu Sengupta, Shiv N. Khanna, Mater. Adv., […]

AMS 应用于重元素研究案例集(二)

Posted · Add Comment

多价s-嵌段元素:一个缺失的环节挑战了重元素的化学周期律(清华大学) 许多化学教科书假定周期律毫无保留地有效,将 G 价元素放在周期表的 G 族列中。物理起源是原子核和价壳层之间的大能隙。将超重 p、d、fg 区化合物的文献数据与 s 区聚氟化物的现有结果相结合,发现随着重原子的非相对论量子数和相对论自旋轨道分裂的增加,Gap 逐渐减小。这改变了化学周期性: i)超重 s/p-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降低,偏离了 G 族标签 ii)新的周期不再从第 1 和第 12 组开始。 这两个“失败”都表明,在110左右,Z以上元素的经典周期律正在逐渐消失。 Polyvalent s-block elements: A missing link challenges the periodic law of chemistry for the heavy elements, Chang-Su Cao, Jing Zhao, Han-Shi Hu, Jun Li, PNAS, 2023, 120,(43) e2303989120, DOI: 10.1073/pnas.2303989120 锕系元素逆反效应与下方协同推动\多中心键合 具有高多重性的锕系配体键仍然知之甚少。几十年前,人们提出了一种称为 6p 自下推(PFB) 的效应来增强锕系元素共价键。与之相关的一个的效应(也知之甚少)是逆反效应(ITI)。目前对具有高键重数的锕系元素-配体共价相互作用的计算研究,量化了 […]

AMS 应用于重元素研究案例集(一)

Posted · Add Comment

锎化合物的慢磁弛豫 本文报道了大环锎衍生物 Na[Cf(H2O)(DOTA)] (DOTA = 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ate), 1-Cf 的合成和表征,并将其与镝对应物 Na[Dy(H2O)(DOTA)], 1-Dy 进行了比较研究。在 1-Cf 和 1-Dy 之间观察到发散的光谱和磁行为。根据光谱测量,作者提出可及的 5f→6d 跃迁(可能与电荷转移跃迁协同工作)是观察到的 1-Cf 宽带光致发光的主要因素。1-Cf 的直流磁化率数据显示,与之前观察到的 1-Dy 相比,1-Cf 的磁矩较低。计算表明,游离 f9 离子是更大配体场效应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1-Cf 在交流磁化率测量的时间尺度上显示出缓慢的磁弛豫,使其成为基于锎的单分子磁体的第一个例子。交流磁化率数据的并排比较揭示了 1-Cf 和 1-Dy 之间的磁弛豫特性差异很大。这种发散弛豫行为主要归因于 Dy3+ 和 Cf3+ 之间自旋轨道耦合的固有差异。 Slow Magnetic Relaxation in a Californium Complex, Luis M. Aguirre Quintana etc, J. Am. Chem. Soc. 2024, DOI: 10.1021/jacs.4c10065 下一代三价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分离萃取剂的计算辅助开发(四川大学) 三价锕系元素 [An(III)] 和镧系元素 [Ln(III)] 之间的化学相似性,对它们的区分和分离提出了重大挑战,这是关闭核燃料循环的关键一步。然而,现有的分离方法通常存在分离因子不足、汽提效率有限和不希望的共萃取等缺点。 […]

AMS 应用于发光显示材料研究案例集(三)

Posted · Add Comment

第二激发态三重态通过热激活反向内转换促进 TADF 和三重态-三重态湮灭光子上转换 近年来,由于 TADF 材料的高激子利用效率、低生物毒性等,TADF 有机发射体数量激增。然而现有的 TADF 通道在设计高性能材料方面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高位三重态介导的反向系间交叉过程。本文报道了一种热激活的反向内转换(TARIC)途径,该途径可以通过势能面锥形交点,实现从 T1 状态到 T2 状态的有效转移,势垒为 3.81 kcal mol−1。 在此基础上,介导的 T2 态促进了 TADF 和三重态-三重态湮灭光子上转换(TTA-UC)通道。此外,得益于TARIC途径,设计的 2′,7′-二氯荧光素(DCF)衍生物 DCF-MPYM-Me 光敏剂具有 13.6% 的优异上转换效率,高上转换效率对不含重原子的纯有机 TTA-UC 体系 TADF 光敏剂来说至关重要。 The Second Excited Triplet-State Facilitates TADF and 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 Photon Upconversion via a Thermally Activated Reverse Internal Conversion, Yanliang Zhao, Yingnan Wu, Wenlong Chen, Ruiling Zhang, Gaobo Hong, Jiarui Tian, Honglei […]

AMS 应用于发光显示材料研究案例集(二)

Posted · Add Comment

电荷转移态中的自旋轨道耦合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电子供-受体分子的扭曲对性质的影响。对于包含芘受体和二甲基苯胺供体的电子供体-受体体系,确定了自旋轨道耦合矩阵元(SOCME)、电荷分离的电子耦合,对构象的依赖性。 对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光动力疗法、三重态发光二极管而言,自旋轨道耦合效应起着决定性影响。作者在动力学和能量角度,讨论了旋-轨电荷转移系间窜跃 (SOCT-ISC) 机制,包括经典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中,电荷分离、电荷复合的相关参数。自旋轨道耦合,在电荷复合到三重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TD-DFT 进行探索,同时TD-DFT也为理解和预测 SOCT-ISC 机制提供了有效途径。该研究用丙酮和 4-硫代胸腺嘧啶的自旋轨道耦合矩阵元作为基准。 关于这项工作的三个报告的视频资料,可以辅助读者理解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使用类似的方法: 芘-二甲基苯胺正交电荷转移态的自旋-轨道耦合_René Williams 使用计算化学来描述和理解SOCT-ISC机制_Davita van Raamsdonk 正交电荷转移态中的自旋轨道耦合_Shivan Bissesar 所有 ADF 输入文件(链接)。 Bissesar, D. M. E. van Raamsdonk, D. J. Gibbons, R. M. Williams, Spin Orbit Coupling in Orthogonal Charge Transfer States: (TD-)DFT of Pyrene-Dimethylaniline. Molecules 2022, 27 (3), 891. 热激子基 TADF 分子设计的理论探讨 近年来TADF过程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但要进行更高效率和量子产率的TADF分子设计,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理论机理上的研究。与传统(冷)TADF一样,基于热激子的TADF材料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理论上产生100%的IQE。与冷TADF(从低激发T1到S1)不同,热TADF中的RISC过程发生在高激发三、单重激发态(Tm(m>1)与Sn(n>1))之间。设计满足热激子形成条件的材料,例如低三重态之间能隙足够大,而高激发单-三重态能级间隙足够小,仍然是相当困难的。 印度SRM大学化学系Jesni M Jacob、Mahesh […]

AMS 应用于发光显示材料研究案例集(一)

Posted · Add Comment

Ru(II)-(双齿环金属化芳香配体)发色团的固有77K磷光特性和计算模型:其相对较低的非辐射速率常数源于发射态和基态之间的低自旋轨道耦合驱动的振动耦合振幅 作者研究了 Kasha 型发射 Ru(双齿环金属化芳香配体)、[Ru(pzpy)2(CM)]+ 离子发色团(CM=1-苯基异喹啉、2,3-二苯基吡嗪和1,4-二氮杂三苯撑,pzpy=2-吡唑-1-基吡啶)的光诱导弛豫。这是首次报道纯 Ru-(双齿 CM)发色团的磷光行为。磷光发色团的 77 K 光诱导弛豫特性表明,在 670-900 nm 的发射区域,发射量子产率高于参考 Ru-bpy(bpy=2,2′-联吡啶)发色团。Ru-CM 发色团的这种现象可以归因于它们在 77 K 非辐射速率常数(kRAD)下的异常低的幅度,尽管它们的辐射速率常数并不显著。为了研究 Ru-CM 和 Ru-bpy 发色团之间 77 K 光诱导行为弛豫的差异,我们使用了计算模拟,应用了 kRAD 的基本形式和与温度无关的 kRAD 方程,其中包括计算的自旋轨道耦合值。 Intrinsic 77 K Phosph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Ru(II)-(Bidentate Cyclometalated-Aromatic Ligand) Chromophores: Their Relatively Low Nonradiative Rate Constants Originating from Low Spin−Orbit Coupling Driven […]

 
  • 双离子型重氮族亚胺在氧化还原催化中的突破一、研究背景 过渡金属因其可变价和d轨道特性长期主导氧化还原催化,而主族元素因缺乏d轨道,一度被认为活性有限。但近年研究发现,15族元素(Pn = P As Sb Bi)的低价化合物,尤其是锑和铋,凭借孤对电子的特殊性质,也能表现出类似过渡金属的反应模式。已有低价重氮族化合物虽能实现小分子活化,却受限于配体刚性大、可调性不足、副反应较多,难以进一步拓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与德国萨尔大学团队合作,设计了一类前所未有的双离子型(zwitterionic)重氮族化合物。其核心创新在于引入双 (NHC) 硼酸盐配体,既带有阴离子电荷,又具强 σ [...]
  • 低维电子材料与器件合集(四)电场和应变作用下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的可调谐肖特基势垒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Janus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的电子性质。不同硼烯结构的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表现出不同的电子性质。所有异质结均呈现 p 型肖特基接触,电场和应变可以调制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的电子特性。随着外加电场的变化,带隙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欧姆接触。此外,应变引起 Janus MoSSe 从直接带隙到间接的带隙跃迁和接触类型的改变。结果表明,Janus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的可调电子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子器件候选材料。(Chemical Physics 2024 576: [...]
  • 锌离子导电 MOF 界面层助力高稳定性水系锌电池研究背景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储能体系需求不断增长。相比锂离子电池,水系锌金属电池(ZMBs) 因其高理论容量(820 mAh g⁻¹)、低还原电位(-0.76 V vs. SHE)以及水系电解液的高安全性,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有力候选者。然而,ZMBs 在商业化应用中仍面临两大关键难题:一是锌枝晶生长: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锌离子在金属表面沉积不均匀,容易形成针状枝晶,刺穿隔膜,引发短路和电池失效。第二个难题是副反应严重:由于水的存在,锌金属在界面上会发生副反应(氢析出、腐蚀反应),导致库仑效率下降和循环寿命缩短。因此,如何通过界面调控来实现均匀锌沉积、抑制副反应,是目前研究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尝试通过电解液优化、人工界面层构筑、合金化等方式来改善,但仍存在材料稳定性差、离子传输效率不足等局限性。在此背景下,来自日本筑波大学的 Eunjoo [...]
  • 基于三维动力学蒙特卡洛模拟的白色 TADF OLED 激子利用率优化研究研究背景 过去几十年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其广色域、超高对比度、低能耗和柔性特性,已在显示市场获得广泛应用。高效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作为大尺寸照明光源、液晶背光和标识应用的潜力正日益凸显。尽管 WOLED 具备显著的应用前景,要实现商业化仍需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其中提升发光效率尤为关键。要实现多层堆叠结构 WOLED 的理性设计与优化,必须对器件物理机制(尤其是电荷与激子动力学)建立精确的定量认知。构建完整 OLED 结构的物理模型面临以下几大挑 战: 真空或溶液工艺制备的分子薄膜具有非晶态特征; [...]
  • 标签

  • 关于费米科技

    费米科技以促进工业级模拟与仿真的应用为宗旨,致力于推广基于原子级别模拟技术和基于图像模型的仿真技术,为学术和工业研究机构提供研发咨询、软件部署、技术攻关等全方位的服务。费米科技提供的模拟方案具有面向应用、模型新颖、功能丰富、计算高效、简单易用的特点,已经服务于众多的学术和工业用户。

    欢迎加入我们!(点击链接)

  • 最近更新

  • 联系方式

    • 留言板点击留言
    • 邮箱:sales_at_fermitech.com.cn
    • 电话:010-80393990
    • QQ: 1732167264
  • 订阅费米科技新闻

    • 邮件订阅:
      您可以使用常用的邮件地址接收费米科技定期发送的产品更新和新闻。
      点击这里马上订阅
    • 微信订阅: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