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磁中相干隧穿磁阻的异常厚度缩放特性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磁隧穿结(MTJ)是自旋电子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巨磁电阻效应实现非易失性存储功能。减小 MTJ 厚度是提升存储密度、高速操作和自旋轨道耦合效率的关键。最近,新型磁体–交错磁(AM)材料因具有在实空间和动量空间中的交替自旋极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它们表现出巨大的自旋劈裂而不具备净磁矩,成为超紧凑型 MTJ 集成的理想平台。在传统 MTJ 中,隧穿磁阻(TMR)通常会随着势垒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反平行态下电子的隧穿衰减速度比平行态更快。本工作揭示了一种在交错磁隧穿结(AMTJ)中 TMR 随着势垒厚度增加而减小的反常规律,这是由于交错磁的能带中自旋简并部分形成了一条在反平行态下无法被抑制的隧穿通道,该现象进一步在二维 V2Te2O/Cr2Se2O/V2Te2O 和 V2Te2O/ZnSe/V2Te2O AMTJ 中得以验证。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 AMTJ 的 TMR 随着厚度变化的物理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双势垒模型,将自旋劈裂的费米面分为外部区域 A 和中心区域 B。在 AP 配置中,左右电极的 Néel 矢量是反平行的,区域 A 的自旋匹配问题使得该区域的电子透射可以有效抑制,被称为有效区域。而区域 B 的传输通道在 AP 配置下仍然保持开启,因为自旋分裂的两个费米面重叠,形成了一个自旋简并的传输通道,在 P 和 AP 状态下都保持开放,也被称为无效区域。根据隧穿理论,TMR 随着中间层厚度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其中 kA 和 kB 分别为区域 A 和区域 B 的衰减系数。本文探讨了两种情景下的 TMR 行为:当 kA 小于 kB 时,TMR 随势垒厚度增加而增加,符合传统的缩放规律;而当 kA 大于 kB 时,表现为反常的缩放现象。 图1.(a)传统 MTJ 和(b)AMTJ 中的隧穿机制;(c)平行态配置中,区域 A 和 B 的电子态都参与隧穿;(d)反平行配置中,区域 A 的电子态传输被抑制,但区域 B 的电子态仍有传输。 随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具有不同势垒厚度的 V2Te2O/Cr2Se2O/V2Te2O 和 V2Te2O/ZnSe/V2Te2O AMTJ 器件以验证这一反常规律。首先,通过计算能带结构,V2Te2O 和 Cr2Se2O 分别为二维交错磁金属和交错磁半导体,且均具有 d 波各向异性。 图2. V2Te2O 和 Cr2Se2O 的原子结构、能带以及费米面处能带劈裂 Cr2Se2O 的面外衰减系数 k 通过计算复能带得到。在倒空间中,可以观察到其也具有交错性质的衰减,在 Γ 点附近,自旋向上与自旋向下的电子具有几乎相同的衰减率。然而,具有不同自旋电子的衰减在 Γ-X 和 Γ-Y 方向上发生反转,且该区域的衰减较 Γ 点附近更大。 图3. 费米面附近 Cr2Se2O 的面外衰减系数 该 AMTJ 器件采用 2D 交错磁金属 V2Te2O 作为电极,2D 交错磁半导体 Cr2Se2O 作为绝缘层,其具有三种操作状态:平行态(P),电极和绝缘层的 Néel 矢量方向相同;中间态(I),绝缘层与电极的 Néel 矢量相反;反平行态(AP),两电极的 Néel 矢量方向相反。通过分析透射谱,可以发现,与 P 态相比,I 态在 Γ-X 和 Γ-Y 方向的透射明显减弱;而在 AP 态下,Γ-X 和 Γ-Y 方向的透射进一步被抑制。尽管如此,在 AP 态下,Γ 点附近的电子隧穿仍然存在,这表明该态下存在一定的传输通道。 图4. AMTJ 器件图以及不同操作状态下的的透射谱 通过改变中间绝缘层 Cr2Se2O 的层数发现,随着层数增大,TMR 呈现减小趋势。P 态的 TMR 从 220% 减至 40%,I 态从 137% 降到39%,与之前的理论分析一致。通过透射谱可以看出,Γ-X 和 Γ-Y 方向的透射随着层数增大有很明显的衰减,而 Γ 附近的透射仍就保持。 图5. TMR 和透射谱随着 Cr2Se2O 层数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还探讨了使用非磁性绝缘层材料 ZnSe 以及交错磁 V2Te2O 电极的隧穿结结构,以解决由相邻交错磁性层之间的强交换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的磁不稳定性问题。ZnSe 是一种具有 2.26 eV 直接带隙的半导体。随着势垒厚度的增加,在 V2Te2O/ZnSe/V2Te2O AMTJ 中,TMR 从 206% 降至 0.9%,呈现出与全交错磁性结构类似的趋势。这一现象源于交错磁性材料中自旋简并和非简并 Bloch 态的共存,它们通过势垒的衰减速率不同。当自旋简并态衰减较慢时,便出现了反常的衰减行为,无论绝缘层是否为交错磁材料。 图6.(a)ZnSe 以及(b)V2Te2O/ZnSe/V2Te2O AMTJ 器件原子结构示意图,(c)ZnSe 的能带结构(d)TMR 随 ZnSe 层数的变化 总结 本研究揭示了交错磁性隧穿结中 TMR 随着势垒厚度增加而下降的反常缩放行为。其背后的机制在于自旋简并态引发的持久传输通道,该通道在 P 与 AP 配置切换时几乎不受影响。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构建简化的双势垒模型区分有效和无效的自旋选择性传输。有效部分源自自旋劈裂态,随着势垒厚度增加迅速衰减,而无效部分则衰减较弱,并在较大厚度时主导总体传输。TMR 是否表现出反常的缩放行为,主要取决于有效区域和无效区域之间的衰减差异。通过在全交错磁 V2Te2O/Cr2Se2O/V2Te2O AMTJ 和非磁性 ZnSe 绝缘层的 AMTJ 上进行第一性原理量子输运模拟,验证了这一反常行为。研究结果不仅深入揭示了交错磁性材料的基本输运行为,还强调了影响基于交错磁性的磁性隧道结性能的关键设计因素。 参考文献 Z Yang, X Yang, J Wang, et al. Unconventional thickness scaling of coherent tunnel magnetoresistance in altermagnets [J]. Physical Review B, 2025, 112 (20): […]

QuantumATK 催化合集(一)

Posted · Add Comment

设计菱锌矿型 CuAl1-xTMₓO2 固溶体:3d 过渡金属自旋态在光(电)催化性能中的作用   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 3d 过渡金属(TM)自旋态对 CuAl1-xTMxO2 固溶体结构与电子性质的影响,并揭示其对光(电)催化性能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Jahn–Teller 畸变是决定晶格参数及光(电)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具有 Jahn–Teller 畸变的固溶体,其晶格参数遵循 Vegard 定律;而在具有强畸变的体系中,晶格常数偏离线性规律,说明 TMO6 八面体的结构畸变对固溶度及晶格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在电子结构方面,具有弱 Jahn–Teller 畸变的固溶体,其能带特征受 O–Cu–O 与 TMO6 晶场效应的共同调控,导致带隙收窄与导带底(CBM)降低,从而影响氢析出反应(HER)势能。特别是 CuAl₀.₅Cr₀.₅O₂,因其光吸收能力与载流子分离效率的良好平衡,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光电流密度和产氢速率。相比之下,CuAl1-xFexO2 中较弱的 Jahn–Teller 畸变会在导带底形成局域电子态,导致载流子迁移率降低。此外,对于 Jahn–Teller 畸变较强的体系(如 CuAl1-xTMxO2,TM = Mn, Ni),其电子性质从半导体逐渐过渡到半金属。其中,半金属性 CuAl₀.₉Mn₀.₁O₂ 能有效吸收红外光,并实现高效的光催化产氢与产氧反应。本研究揭示了过渡金属自旋态与 Jahn–Teller 畸变在调控 CuAl1-xTMxO2 光(电)催化性能中的关键作用,为设计高效多功能氧化物光催化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Materials Today Energy, 2024, 45: 101669. DOI:10.1016/j.mtener.2024.101669) 高熵氧化物:光催化 CO2 氢化领域的研究新前沿 本研究探讨了纳米结构高熵氧化物(HEOs)在光催化 CO2 氢化反应中的潜力,该反应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制备了一系列基于铈氧化物的稀土高熵氧化物,其具有萤石型晶体结构,用于紫外光驱动的 CO2 光催化氢化反应以生成高附加值燃料和石化前体化合物。研究发现,阳离子组成对高熵氧化物的催化选择性和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Ce0.2Zr0.2La0.2Nd0.2Sm0.2O2-δ 催化剂在常温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 CO2 活化能力(14.4 molCO kgcat⁻¹·h⁻¹ 和 1.27 molCH₃OH kgcat⁻¹·h⁻¹),其甲醇与 CO 的选择性分别达到 7.84% 和 89.26%,整体性能较纯 CeO2 提高了约 4 […]

拓扑半金属界面电阻率的标度行为在垂直互连体系中的应用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持续向纳米甚至原子级别缩小,传统铜互连材料在高密度三维集成和垂直互连结构中的导电性能正面临严峻挑战。器件微缩导致的尺寸效应、界面散射与量子输运问题,使得金属互连的电阻率急剧上升,严重限制了器件的速度与能效。因此,寻找具有低界面电阻、高导电性和稳定尺寸标度行为的新型材料体系已成为先进互连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拓扑半金属因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和高载流子迁移率,成为下一代电子互连材料的潜在候选。拓扑半金属在费米能级附近存在线状或点状狄拉克态,其电子输运特性受拓扑保护,能够显著抑制界面散射,从而在纳米尺度下保持较低的电阻率。这一特性为突破传统金属互连的性能瓶颈提供了新的可能。 然而,在器件实际应用中,界面效应仍是决定互连电阻的关键因素。随着器件尺寸的不断缩小,界面电阻率不再是常数,而表现出明显的标度行为,即其值随通道长度、厚度或界面粗糙度等几何参数变化而改变。理解并量化拓扑半金属界面的电阻率标度规律,对于准确评估其在垂直互连结构中的导电性能至关重要。 研究内容 本研究聚焦于拓扑半金属界面电阻率的标度行为及其在垂直互连体系中的应用。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探讨不同拓扑半金属在界面处的电子输运特征及尺寸依赖规律,旨在揭示拓扑保护态在降低界面散射、保持电阻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不仅为理解拓扑材料的界面输运提供了新的物理图景,也为设计高性能、低功耗的三维互连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 1. 所考虑各种界面结构的示意图(a)单界面结构(b)双界面结构,(c)和(d)是与(a)和(b)相同的界面结构,但在 y 方向上添加了真空以模拟薄膜。 对于单界面和双界面模型两种结构,考虑电子在体和薄膜中的传输,并通过在垂直于传输方向上添加真空来模拟。 图 2. 结构示意图(a)Cu(100)/Ta(100)(b)CoSi(100)/Ta(100),动量分辨电子透射谱(c)Cu(100)/Ta(100)(d)CoSi(100)/Ta(100) k 分辨透射谱显示 Cu/Ta 界面的透射谱透射率可达 T= 7 的区域,而靠近 Γ 点处透射率较低。CoSi/Ta 界面的透射谱在 BZ 边界有 4 个小的 T= 2 的区域,而其他地方的透射谱为零。CoSi/Ta 界面结构的低透射率是由于 BZ 中 CoSi 的体电子态密度(DOS)极低,集中在区角的 Weyl 节点附近。与 Cu 相比,CoSi/Ta 界面上的低电子透射率转化为高比电阻率。 图 3.(a)Cu/Ta 和(b)CoSi/Ta 的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c)Cu/Ta 和(d)CoSi/Ta 在不同薄膜厚度下的动量分辨电子透射谱 从计算的域态密度(LDOS)可以发现,对于 Cu/Ta 界面是均匀的 LDOS,在薄膜表面附近没有明显变化。然而,在 CoSi/Ta 界面,Ta 区域的 LDOS 分布均匀,但在 CoSi 表面处 LDOS 强烈局域化,CoSi 内部区域的 LDOS 几乎为零。这是由于存在的 Weyl 节点和由此产生的拓扑保护表面态从布里渊带的中心延伸到角落,在 CoSi 薄膜中产生相对较少的靠近费米能级的体态和大量的导电表面态所导致的。 从计算的动量分辨电子透射谱可以发现,对于 Cu/Ta,使薄膜更厚(从 […]

用于 Dirac-源场效应晶体管的横向 graphene/MoS2 异质结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随着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FET)器件尺寸不断缩小,器件功耗和亚阈值摆幅(Subthreshold Swing, SS)问题愈发突出,传统 MOSFET 已难以满足低功耗、高性能逻辑电路的需求。为突破硅基器件的物理极限,新型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被广泛研究,尤其是石墨烯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等材料。石墨烯因其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零带隙的特性,可用作 Dirac 源极实现高效率载流子注入,而 MoS2 等半导体二维材料具有可调节的带隙和优异的开关性能,将其与石墨烯横向连接形成异质结,可同时兼具高开态电流与低亚阈值摆幅的优势。近年来,Dirac 源-FET(DSFET)作为新型低功耗器件方案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器件性能受限于源极掺杂浓度、能带匹配以及界面载流子传输效率等因素,如何通过优化异质结构设计实现陡坡开关、低功耗高性能仍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横向石墨烯/MoS2 异质结构,系统分析源极掺杂对器件亚阈值特性和开态电流的影响,为二维材料 FET 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研究内容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和量子输运模拟,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基于横向 graphene/MoS2 异质结构的 Dirac-源场效应晶体管(DSFET)的输运特性。首先,由于石墨烯源的掺杂浓度会显著影响界面的能带对齐,从而影响 DSFET 的性能。因此,考虑六种不同的石墨烯源掺杂浓度并计算电流-电压输运特性曲线。 图1.(a)graphene/MoS2 横向异质结构 DSFET 的原理图(b)不同掺杂浓度下 graphene/MoS2 横向异质结构 DSFET 的电流-电压特性 我们发现过低的掺杂浓度会减少开态下从石墨烯源极注入的载流子浓度,不利于开态电流。因此,石墨烯源极的适度掺杂浓度对于石墨烯/二硫化钼界面的理想能带排列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实现高开态电流和陡峭的 SS 值。 图2. 不同源掺杂浓度下 graphene/MoS2 异质结构 DSFET 的态密度 为更好地理解不同源极掺杂浓度下亚阈值摆幅(SS)值的差异,在图 3 中展示了石墨烯源极的态密度(DOS)、源极载流子浓度分布以及 MoS2 沟道在亚阈值区域的态密度。亚阈值摆幅值变化最陡峭的亚阈值区域对应于栅极电压从 0 到 0.2 V 的范围(从关态到开态)。在源极载流子浓度高达 1×10²⁰e/cm³ 时,石墨烯源极的狄拉克点远高于器件的费米能级。 图3. 石墨烯源的 DOS(左)、源极载流子浓度分布(中)和 MoS2 沟道的 DOS(右)在不同掺杂浓度下 graphene/MoS2 异质结构 DSFET 的亚阈值区 一方面,由于界面态的钉扎作用,器件从关态(OFF)到开态(ON)时的界面肖特基势垒(SB)略微降低,电流增加主要归因于 SB 变薄;另一方面,界面态在开态通过三角形 SB 缩短了隧穿路径,从而增强了开态电流。 图4. 不同掺杂浓度下,graphene/MoS2 异质结构 DSFET 在开态和关态下的局部器件态密度投影(PLDOS) 总结 […]

低维电子材料与器件合集(五)

Posted · Add Comment

利用漏极态密度工程实现弹道冷源场效应晶体管中偏压无关的亚阈值摆幅 在便携式技术中集成的场效应晶体管迫切需要实现低功耗和对电源电压不敏感的稳定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机制,可在弹道冷源场效应晶体管(CS-FETs)中实现偏压无关的低于 60 mV/dec 亚阈值摆幅(SS)以满足便携式电子器件的需求。第一性原理和量子输运模拟表明,在弹道输运条件下,漏极与源极之间导电模式数(NOCM)的能量对齐对于实现基于 C31/MoS2 的 CS-FET 的偏压无关 SS 至关重要。通过揭示 NOCM 与态密度(DOS)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个器件模型以展示当漏极的 NOCM 与 DOS 在栅极能窗中具有相似斜率时,如何稳定器件在不同偏压下的 SS。本研究强调了漏极 DOS 工程在设计偏压不敏感的 CS-FET 中的重要性,并为便携式电子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24, 124(5). DOI:10.1063/5.0177388) Janus 型 MgZnXY(X, Y = O, S, Se, Te; X≠ Y)单层材料在短沟道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探索新的二维材料作为超尺度场效应晶体管(FETs)沟道是维持摩尔定律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本研究中,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提出了 Janus 型 MgZnXY(X, Y = O, S, Se, Te; X ≠ Y)单层材料,并计算了其动力学和热稳定性。电子能带结构表明,所有稳定结构均为带隙在 2.03–3.40 eV(HSE06)之间的半导体,并具有极高的电子迁移率。受 MgZnXY 家族优异本征性质的启发,进一步研究了以 MgZnSSe […]

低维电子材料与器件合集(四)

Posted · Add Comment

电场和应变作用下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的可调谐肖特基势垒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Janus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的电子性质。不同硼烯结构的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表现出不同的电子性质。所有异质结均呈现 p 型肖特基接触,电场和应变可以调制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的电子特性。随着外加电场的变化,带隙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欧姆接触。此外,应变引起 Janus MoSSe 从直接带隙到间接的带隙跃迁和接触类型的改变。结果表明,Janus MoSSe/Borophene 异质结的可调电子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子器件候选材料。(Chemical Physics, 2024, 576: 112114. DOI:10.1016/j.chemphys.2023.112114) 基于自旋无隙半导体 Janus 型过渡金属氮化物 MXene 的栅压可控自旋整流二极管 随着自旋电子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旋电子器件有望成为下一代电子器件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对于自旋整流二极管而言,如何提供大量自旋极化载流子仍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传统的自旋极化注入模型采用铁磁体(FM)/半导体结构,但由于导电性失配会限制其极化注入效率,这使得寻找导电性介于金属与半导体之间的自旋无隙半导体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作为一种具有高自旋极化率的新型二维材料,MXene 被认为可以通过外场或邻近效应实现电子结构的调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种 Janus 型过渡金属结构的 MXene,通过打破过渡金属的对称性调控其自旋特性。进一步研究发现,TiCrNO₂ 的能带结构可以通过施加外加电场实现有效调控,当外加电场强度为 1 V/Å 时,可由磁性半导体转变为自旋无隙半导体。在此基础上构建可调谐的自旋整流二极管,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与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自旋整流效应。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外加电场的强度,可以调节自旋整流二极管的整流比,其整流效率超过目前已报道二维整流器件的最高值。本研究为氮化物 MXene 在自旋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2024, 141: 110641. DOI:10.1016/j.diamond.2023.110641) 采用硅烯电极的 SnSe2 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开态电流优化研究 提升开态电流(Iₒₙ)对于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从头算量子输运计算研究采用硅烯电极的 SnSe₂ TFET 提升 Iₒₙ 的可能性。最优器件结构是在 n 型和 p 型异质结 TFET(HetJ-TFET)中分别使用 p 型和 n 型范德瓦耳斯(vdW)硅烯/SnSe₂ 作为电极。令人鼓舞的是,n 型 HetJ-TFET […]

弯曲 CrSBr 单层中的自驱动纯自旋光电流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在近年来二维材料研究的迅猛发展中,二维磁性半导体因其在自旋电子学和光电子学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CrSBr 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铁磁材料,兼具层状结构、稳定的磁序和各向异性的电子性质,为实现多功能集成器件提供了理想平台。特别是在无外加电压条件下实现的自驱动光电流效应,能够显著降低器件功耗,是发展新一代低功耗光电器件的重要方向。同时,纯自旋光电流的产生可避免能量损耗与散射限制,有望在自旋输运、信息存储与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在传统二维材料中实现纯自旋光电流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稳定磁序、对称性抑制光生自旋分离等问题。研究发现,通过施加应变或引入弯曲形变,可以有效打破材料的空间反演对称性,从而诱导内部电场并激发新型光电效应。因此,探索在二维磁性材料中通过弯曲构型实现自驱动且自旋极化的光电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该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旨在揭示弯曲 CrSBr 单层中自驱动纯自旋光电流的物理机制,并推动二维材料在低维自旋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探索。 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与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系统探索了在机械弯曲条件下,CrSBr 单层中产生自驱动纯自旋光电流的物理机制。研究发现,非弯曲 CrSBr 单层的实空间电荷密度分布图中,S 原子和 Br 原子都参与了 VBM,CBM 由 Cr 原子组成。然而,弯曲后单层 CrSBr 的电荷密度分布却发生了令人兴奋的变化。屈曲后,VBM 占据结构左侧,CBM 占据另一侧。随着弯曲深度的增加,电子-空穴分离更加明显。 图1. 单层 CrSBr 的(a)俯视图与侧视图(b)能带结构及轨道投影态密度(c)CBM 与 VBM 的实空间分布(d)挠曲深度 d=11 Å 时的 CBM 与 VBM 实空间分布(e)d=11 Å 上下表面应力分布示意图 弯曲 CrSBr 左右两端的 α 自旋(β 自旋)能带边位置呈交错的 II 型能带排列,即弯曲导致结构左右两端的导带和价带发生漂移。这意味着弯曲结构具有更多的光生载流子,激子寿命得以延长。这一特性对于光电子器件至关重要。 图2. 挠曲深度 d=11 Å 时单层 CrSBr 中 α 和 β 自旋沿 z 轴方向的投影能带结构 内部和外部应变梯度导致器件结构的不对称增强,价带和导带附近的子带增多,以及结合态密度增加,从而获得光伏效应。 图3. (a)基于单层 CrSBr 的偏振器件示意图(b)无外加电压时 CrSBr 挠曲器件的光电流密度(c)挠曲光伏效应引发自供电行为的机理图(d)α 和 β 自旋在布里渊区高对称点处最高价带与最低导带之间的跃迁矩阵元(e-f)d=11 Å 时挠曲结构的 α 和 β 自旋的能带结构及态密度 基于柔性光伏效应,挠曲 CrSBr 消光比大大高于其他材料,且 CrSBr 弯曲光电器件在低光子能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单自旋滤波效果。 图4. (a)α 与 β 自旋的消光比(b)偏振角 0° 与 90° 时光电流密度的自旋极化率 总结 本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与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系统探索了在机械弯曲条件下,CrSBr 单层中产生自驱动纯自旋光电流的物理机制。研究发现,弯曲形变打破了材料的空间反演对称性,在体系内部诱导出有效电场,驱动光生载流子分离,从而实现无需外加偏压的光电流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光电流具有明显的自旋极化特征,表现为纯自旋光电流的产生。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该效应依赖于入射光的极化方向,展示出高度的偏振选择性。该工作不仅提出了一种结合机械调控与光自旋效应的新机制,也为设计低功耗、高灵敏度的二维自旋光电子器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Chen H, Chen L, Chen L, et al. Self-Powered Pure Spin Photocurrent in Bent CrSBr Monolayer[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5, 134(24): 247001. https://doi.org/10.1103/s8qn-n8tr

QuantumATK X-2025.06新版发布

Posted · Add Comment

DFT-LCAO性能增强 使用 GGA、MetaGGA、Hubbard U 选项的 DFT 自洽场计算和结构优化速度提升2倍 ProjectedDensityOfStates、FatBandstructure 和 MagneticAnisotropyEnergy 分析计算提速 5 倍 DFT-LCAO 块体和器件计算现在可以使用不同基组自洽结果的电子密度初始化 先用小基组自洽,再初始化大基组,可以大大加快收敛速度 SecondHarmonicGenerationSusceptibility 计算提速 40 倍 PhononBandstructure 改进,能带色散包含 LO-TO 劈裂 GPU 加速 DFT 和 SE 计算 新版对多数计算密集的部分支持大约 10 倍的 GPU 加速。 块体自洽(SCF)计算:对角化、密度矩阵 分析工具:能带(Bandstructure)、投影能带(FatBandstructure)、态密度与投影(ProjectedDensityOfStates)、布洛赫函数(BlochStates) DFT和SE 器件(NEGF)计算自洽NEGF分析工具:透射谱(TransmissionSpectrum)、能带排列(ProjectedLocalDensityOfStates) Possion Solver支持两种求解工具(ParallelConjugateGradientCalculator 和NonuniformGridConjugateGradientSolver) GPU 加速动力学和机器学习力场计算 GPU 加速支持分子动力学(MolecularDynamics)、结构优化(OptimizeGeometry)、TimeStampedForceBiasMonteCarlo MD 支持多 GPU 计算 多 GPU 加速支持 MACE 和 […]

分子动力学合集(一)

Posted · Add Comment

CO2 对两种管线钢氢脆性的压力依赖性 本研本结合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探讨了 CO₂ 在不同压力下对 X80 和 GB20# 管线钢氢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10  MPa 的富 CO₂ 氢气混合气氛中,CO₂ 的存在加速了 GB20# 钢的疲劳裂纹扩展。然而,CO₂ 在 10  MPa 下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在 0.4  MPa 时更不显著,这是首次被发现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氢气压力的升高,CO₂ 在铁表面的吸附速率降低。因此,在高压富 CO₂ 氢气混合环境中,CO₂ 难以进一步加速本就迅速进行的氢吸收过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4, 90: 842-852. DOI:10.1016/j.ijhydene.2024.10.032) 重新审视 MoS₂ 原子电阻器中非易失性电阻开关的起源 近年来,金属-单层 MoS₂-金属结构的原子电阻器中已被证实存在非易失性电阻开关(NVRS)现象。基于金属金(Au)的实验表明,该现象的起源是外在的,即由于金原子吸附到硫空位中所引起。然而,近期基于反应力场(ReaxFF)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则提出,无论是单层还是多层 MoS₂,其内部也可能存在本征的非易失性电阻态:即硫空位中的硫原子(初始态)在垂直电场作用下跳入钼原子平面(跃迁态)。然而,我们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和 M3GNet(深度学习力场)进行的结构弛豫与分子动力学计算表明,该跃迁态是不稳定的,不能代表任何本征的非易失性电阻态。这与先前采用 ReaxFF 方法得到的结果相矛盾,后者对 MoS₂ 在该跃迁态附近的势能面存在不准确描述。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Au 原子吸附在 MoS₂ 的硫空位上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非易失性电阻态,这与早期实验结果高度一致。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低电阻态中,吸附的 Au 原子会导致局部发热,从而引起 MoS₂ 原子电阻器在不同工作周期间的性能波动。(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2024, 8(1): 1-9. DOI:10.1038/s41699-024-00518-0) 基于机器学习原子间势函数的单层 MoS2-WS2 合金的热学性质研究 二维(2D)量子材料有望在包括化学科学在内的广泛应用领域中革新传统电子技术。为了研究单层(1L)或多层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MDs)的热输运特性,本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与算法训练,构建了适用于 1L-MoS₂、1L-WS₂ 及其合金的矩张量势(MTP),展示了一种理论方法的协同策略,预期将在该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高性能计算的角度来看,该方法提供了便于使用的原子间(或在其他情境中为分子间)势函数,可用于预测量子材料在热扰动或其他驱动力作用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所训练的 MTP 势函数能够准确描述体系的振动性质及其热导率,并在结果上与 DFT 计算和 Stillinger–Weber(SW)势模型保持一致。此外,研究还发现,硫空位对二维合金的热导率影响较小,这一现象有助于在热管理以及能量存储和转换等应用中实现材料热学性能的精细调控。(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22, 58(49): 6902-6905. DOI: 10.1039/D2CC02519A) 通过氟离子接触区掺杂与缺陷钝化及其循环电场辅助激活提升 MoS₂ 场效应晶体管性能 基于 MoS₂ 的场效应晶体管(FET)以及一般的过渡金属硫族化物沟道器件,通常受限于较高的接触电阻和本征缺陷,从而导致驱动电流低和载流子迁移率下降。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 CF4 等离子体处理接触区,并结合循环电场辅助漂移与激活氟离子(F⁻)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在 CF4 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F⁻ 离子被引入接触区域,随后通过在源/漏(S/D)电极间施加循环脉冲电压,使其沿沟道迁移至接触边缘并被激活。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与密度泛函理论模拟发现,这些 F⁻ 离子能够与硫空位结合,实现缺陷钝化,并在沟道及 S/D 接触区域诱导 n 型掺杂。掺杂浓度的提升有效减小了肖特基势垒宽度,使接触电阻降低约 90%。此外,沟道中硫空位的钝化使 FET 的迁移率提高了约 150%。该方法使剥离法制备的 MoS₂ 器件的开态电流(ION)提高约90%,而 CVD 法生长的器件则提升了约 480%。更为重要的是,该提升未对 ION/IOFF 比产生负面影响,仍维持在 7–8 个数量级以上。(ACS nano, 2024, 18(8): 6215-6228. DOI:ACS Nano 2024, 18, 6215−6228) 具有亚层保护费米面导电态的超厚 MA2N4(M’N)插层单层材料:在互连与金属接触中的应用 最近发现的 MoSi₂N₄(MoN)单层材料为通过插层结构调控二维(2D)材料性能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平台。本研究采用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一系列超厚 MA₂N₄(M’N)单层材料(其中 M、M’ = Mo、W;A = Si、Ge),探讨了同层(homolayer)和异层(heterolayer)插层结构。在这些结构中,内层由相同或不同种类的过渡金属氮化物构成,而外层则由钝化氮化物层包覆。结果表明,MA₂N₄(M’N)是稳定的金属单层,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有趣的是,费米能级附近的金属态主要局限在内核子层内。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所介导的载流子传导被本征的外层氮化物子层空间隔离于外部环境之外,显示出 MA₂N₄(M’N)在后端金属互连应用中的潜力。外层子层中的氮和硅(或锗)空位缺陷会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穿透”态,将内核子层的载流子传导与外部环境连接,形成类似金属互连中“通孔”结构的电接触。此外,研究还表明 MoSi₂N₄(MoN)可以作为二维 WSe₂ 的准欧姆接触。这些发现揭示了 MA₂N₄(MN)单层材料在互连和金属接触领域的应用潜力。(Advanced Physics Research, 2024, 3(7): […]

探索 ScXI(X =S, Se, Te)单层材料在微电子纳米器件和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随着二维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找具有优异电子、光电性能的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成为推动微电子器件和光电探测器技术发展的关键。ScXI(X = S, Se, Te)单层材料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合适的带隙、优异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类 III-VI 族化合物,ScXI 单层不仅具备与传统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如MoS₂、WS₂)相似的二维特性,同时展现出更大的结构多样性和可调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ScXI 单层材料在电子器件中有望实现高开关比的场效应晶体管,并因其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良好响应能力,在光电探测与传感应用中表现出巨大潜力。此外,其各向异性电学特性与可调带隙也为设计新型纳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因此,深入研究 ScXI 单层的电子结构、光学响应及其在微电子与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潜力,对于拓展二维材料体系的实际应用边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价值。 研究内容 宽带隙二维半导体在蓝光至紫外波段的大功率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这项研究中,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ScXI (X =S, Se, Te)单层的电子、机械、输运和光电性质。一些基于 ScXI 单层的概念性纳米器件被构建,如 p-n 结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FET)和光电晶体管。它们的多功能特性随后被揭示出来。 结果表明,ScXI 单层材料均为半导体,其直接带隙为 2.42 ~ 1.34 eV,具有较高的动力学、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显著的力学各向异性,相对较低的刚度,以及可通过施加应变调节的电子性能。 图1. ScXI 的(a)单层原子结构的主视图侧视图(b)声子谱(c)分子动力学模拟(d)杨氏模量(e)剪切模量(f)泊松比;投影能带与投影态密度(g)ScSI(h)ScSeI(i)ScTeI ScXI 单层的 x 型和 Y 型 p-n 结二极管均表现出很强的整流效果,具有超高的整流比、大的电流密度和显著的电各向异性,具有较大的电流各向异性比。 图2. 掺杂浓度为 3×1013 cm-2 的 x 型和 y 型 ScXI 单层 p-n 结二极管的输运性质(a)p-n 结二极管原理图(b-d)ScXI 的 p-n 结二极管偏压电流(e)ScXI 沿 x 方向单轴施加 6% 压缩应变器件的整流比 ScXI 单层场效应晶体管具有与 p-n 结二极管相同的完美整流效果和强电流各向异性。此外,栅极电压可以有效地调节 FET 的电流。 图3. 掺杂浓度为 3×1013 cm-2 的 p-i-n 型 ScXI 单层场效应晶体管的输运性质(a)p-i-n 结场效应管原理图(b-e)0、5、10 和 -10 V 栅极电压下,ScSI 单极层 p-i-n 结场效应管的电流、整流比 R(f)不同栅极电压下 ScSI 单层 p-i-n 结场效应管在 -1 V 偏压下的电流分布 ScXI 单层及其光电晶体管在可见光和紫外区也表现出良好的光电响应。 图4. ScSI 单层的(a)光吸收系数(b)光电导率实部(c)p-i-n 结光电晶体管示意图(d)p-i-n 结光电晶体管在零偏压(无电源)和零栅压下的本征光电流密度 总结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 ScXI(X = S, Se, Te)单层材料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及其在微电子器件和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计算,作者发现 ScXI 单层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范围适中(1.6–2.3 eV),并具有良好的载流子迁移率与稳定性,适合用作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的有源层材料。此外,这些材料在紫外到可见光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光吸收能力和各向异性光学响应,展现出优异的光电转换特性。研究还表明,三种材料的电子与光学性能随着 X 元素的更替呈系统性变化,可通过化学组分调控其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该工作为 ScXI 类二维材料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拓展了 III-VI 族二维材料在纳米科技中的实际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Chen J, Fan X, Li J, et al.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s of Sc XI (X= S, Se, Te) monolayers for […]

 
  • 标签

  • 关于费米科技

    费米科技以促进工业级模拟与仿真的应用为宗旨,致力于推广基于原子级别模拟技术和基于图像模型的仿真技术,为学术和工业研究机构提供研发咨询、软件部署、技术攻关等全方位的服务。费米科技提供的模拟方案具有面向应用、模型新颖、功能丰富、计算高效、简单易用的特点,已经服务于众多的学术和工业用户。

    欢迎加入我们!(点击链接)

  • 最近更新

  • 联系方式

    • 留言板点击留言
    • 邮箱:sales_at_fermitech.com.cn
    • 电话:010-80393990
    • QQ: 1732167264
  • 订阅费米科技新闻

    • 邮件订阅:
      您可以使用常用的邮件地址接收费米科技定期发送的产品更新和新闻。
      点击这里马上订阅
    • 微信订阅: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