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力学合集(一)

Posted · Add Comment

CO2 对两种管线钢氢脆性的压力依赖性 本研本结合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探讨了 CO₂ 在不同压力下对 X80 和 GB20# 管线钢氢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10  MPa 的富 CO₂ 氢气混合气氛中,CO₂ 的存在加速了 GB20# 钢的疲劳裂纹扩展。然而,CO₂ 在 10  MPa 下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在 0.4  MPa 时更不显著,这是首次被发现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氢气压力的升高,CO₂ 在铁表面的吸附速率降低。因此,在高压富 CO₂ 氢气混合环境中,CO₂ 难以进一步加速本就迅速进行的氢吸收过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4, 90: 842-852. DOI:10.1016/j.ijhydene.2024.10.032) 重新审视 MoS₂ 原子电阻器中非易失性电阻开关的起源 近年来,金属-单层 MoS₂-金属结构的原子电阻器中已被证实存在非易失性电阻开关(NVRS)现象。基于金属金(Au)的实验表明,该现象的起源是外在的,即由于金原子吸附到硫空位中所引起。然而,近期基于反应力场(ReaxFF)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则提出,无论是单层还是多层 MoS₂,其内部也可能存在本征的非易失性电阻态:即硫空位中的硫原子(初始态)在垂直电场作用下跳入钼原子平面(跃迁态)。然而,我们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和 M3GNet(深度学习力场)进行的结构弛豫与分子动力学计算表明,该跃迁态是不稳定的,不能代表任何本征的非易失性电阻态。这与先前采用 ReaxFF 方法得到的结果相矛盾,后者对 MoS₂ 在该跃迁态附近的势能面存在不准确描述。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Au 原子吸附在 MoS₂ 的硫空位上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非易失性电阻态,这与早期实验结果高度一致。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低电阻态中,吸附的 Au 原子会导致局部发热,从而引起 MoS₂ 原子电阻器在不同工作周期间的性能波动。(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2024, 8(1): 1-9. DOI:10.1038/s41699-024-00518-0) 基于机器学习原子间势函数的单层 MoS2-WS2 合金的热学性质研究 二维(2D)量子材料有望在包括化学科学在内的广泛应用领域中革新传统电子技术。为了研究单层(1L)或多层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MDs)的热输运特性,本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与算法训练,构建了适用于 1L-MoS₂、1L-WS₂ 及其合金的矩张量势(MTP),展示了一种理论方法的协同策略,预期将在该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高性能计算的角度来看,该方法提供了便于使用的原子间(或在其他情境中为分子间)势函数,可用于预测量子材料在热扰动或其他驱动力作用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所训练的 MTP 势函数能够准确描述体系的振动性质及其热导率,并在结果上与 DFT 计算和 Stillinger–Weber(SW)势模型保持一致。此外,研究还发现,硫空位对二维合金的热导率影响较小,这一现象有助于在热管理以及能量存储和转换等应用中实现材料热学性能的精细调控。(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22, 58(49): 6902-6905. DOI: 10.1039/D2CC02519A) 通过氟离子接触区掺杂与缺陷钝化及其循环电场辅助激活提升 MoS₂ 场效应晶体管性能 基于 MoS₂ 的场效应晶体管(FET)以及一般的过渡金属硫族化物沟道器件,通常受限于较高的接触电阻和本征缺陷,从而导致驱动电流低和载流子迁移率下降。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 CF4 等离子体处理接触区,并结合循环电场辅助漂移与激活氟离子(F⁻)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在 CF4 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F⁻ 离子被引入接触区域,随后通过在源/漏(S/D)电极间施加循环脉冲电压,使其沿沟道迁移至接触边缘并被激活。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与密度泛函理论模拟发现,这些 F⁻ 离子能够与硫空位结合,实现缺陷钝化,并在沟道及 S/D 接触区域诱导 n 型掺杂。掺杂浓度的提升有效减小了肖特基势垒宽度,使接触电阻降低约 90%。此外,沟道中硫空位的钝化使 FET 的迁移率提高了约 150%。该方法使剥离法制备的 MoS₂ 器件的开态电流(ION)提高约90%,而 CVD 法生长的器件则提升了约 480%。更为重要的是,该提升未对 ION/IOFF 比产生负面影响,仍维持在 7–8 个数量级以上。(ACS nano, 2024, 18(8): 6215-6228. DOI:ACS Nano 2024, 18, 6215−6228) 具有亚层保护费米面导电态的超厚 MA2N4(M’N)插层单层材料:在互连与金属接触中的应用 最近发现的 MoSi₂N₄(MoN)单层材料为通过插层结构调控二维(2D)材料性能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平台。本研究采用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一系列超厚 MA₂N₄(M’N)单层材料(其中 M、M’ = Mo、W;A = Si、Ge),探讨了同层(homolayer)和异层(heterolayer)插层结构。在这些结构中,内层由相同或不同种类的过渡金属氮化物构成,而外层则由钝化氮化物层包覆。结果表明,MA₂N₄(M’N)是稳定的金属单层,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有趣的是,费米能级附近的金属态主要局限在内核子层内。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所介导的载流子传导被本征的外层氮化物子层空间隔离于外部环境之外,显示出 MA₂N₄(M’N)在后端金属互连应用中的潜力。外层子层中的氮和硅(或锗)空位缺陷会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穿透”态,将内核子层的载流子传导与外部环境连接,形成类似金属互连中“通孔”结构的电接触。此外,研究还表明 MoSi₂N₄(MoN)可以作为二维 WSe₂ 的准欧姆接触。这些发现揭示了 MA₂N₄(MN)单层材料在互连和金属接触领域的应用潜力。(Advanced Physics Research, 2024, 3(7): […]

探索 ScXI(X =S, Se, Te)单层材料在微电子纳米器件和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随着二维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找具有优异电子、光电性能的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成为推动微电子器件和光电探测器技术发展的关键。ScXI(X = S, Se, Te)单层材料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合适的带隙、优异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类 III-VI 族化合物,ScXI 单层不仅具备与传统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如MoS₂、WS₂)相似的二维特性,同时展现出更大的结构多样性和可调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ScXI 单层材料在电子器件中有望实现高开关比的场效应晶体管,并因其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良好响应能力,在光电探测与传感应用中表现出巨大潜力。此外,其各向异性电学特性与可调带隙也为设计新型纳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因此,深入研究 ScXI 单层的电子结构、光学响应及其在微电子与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潜力,对于拓展二维材料体系的实际应用边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价值。 研究内容 宽带隙二维半导体在蓝光至紫外波段的大功率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这项研究中,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ScXI (X =S, Se, Te)单层的电子、机械、输运和光电性质。一些基于 ScXI 单层的概念性纳米器件被构建,如 p-n 结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FET)和光电晶体管。它们的多功能特性随后被揭示出来。 结果表明,ScXI 单层材料均为半导体,其直接带隙为 2.42 ~ 1.34 eV,具有较高的动力学、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显著的力学各向异性,相对较低的刚度,以及可通过施加应变调节的电子性能。 图1. ScXI 的(a)单层原子结构的主视图侧视图(b)声子谱(c)分子动力学模拟(d)杨氏模量(e)剪切模量(f)泊松比;投影能带与投影态密度(g)ScSI(h)ScSeI(i)ScTeI ScXI 单层的 x 型和 Y 型 p-n 结二极管均表现出很强的整流效果,具有超高的整流比、大的电流密度和显著的电各向异性,具有较大的电流各向异性比。 图2. 掺杂浓度为 3×1013 cm-2 的 x 型和 y 型 ScXI 单层 p-n 结二极管的输运性质(a)p-n 结二极管原理图(b-d)ScXI 的 p-n 结二极管偏压电流(e)ScXI 沿 x 方向单轴施加 6% 压缩应变器件的整流比 ScXI 单层场效应晶体管具有与 p-n 结二极管相同的完美整流效果和强电流各向异性。此外,栅极电压可以有效地调节 FET 的电流。 图3. 掺杂浓度为 3×1013 cm-2 的 p-i-n 型 ScXI 单层场效应晶体管的输运性质(a)p-i-n 结场效应管原理图(b-e)0、5、10 和 -10 V 栅极电压下,ScSI 单极层 p-i-n 结场效应管的电流、整流比 R(f)不同栅极电压下 ScSI 单层 p-i-n 结场效应管在 -1 V 偏压下的电流分布 ScXI 单层及其光电晶体管在可见光和紫外区也表现出良好的光电响应。 图4. ScSI 单层的(a)光吸收系数(b)光电导率实部(c)p-i-n 结光电晶体管示意图(d)p-i-n 结光电晶体管在零偏压(无电源)和零栅压下的本征光电流密度 总结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 ScXI(X = S, Se, Te)单层材料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及其在微电子器件和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计算,作者发现 ScXI 单层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范围适中(1.6–2.3 eV),并具有良好的载流子迁移率与稳定性,适合用作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的有源层材料。此外,这些材料在紫外到可见光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光吸收能力和各向异性光学响应,展现出优异的光电转换特性。研究还表明,三种材料的电子与光学性能随着 X 元素的更替呈系统性变化,可通过化学组分调控其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该工作为 ScXI 类二维材料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拓展了 III-VI 族二维材料在纳米科技中的实际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Chen J, Fan X, Li J, et al.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s of Sc XI (X= S, Se, Te) monolayers for […]

无序有机半导体中可变范围逾渗传输机制的研究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新型显示技术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性支柱产业,有机发光二极管已成为显示行业的一项关键技术。它们由无序的有机半导体构成,电荷通过这些材料传输并通常通过电荷载流子迁移率 μ 表征。在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电荷传输由载流子通过一系列分子的跳跃决定,这些分子位于一个能量无序的环境中,可以视为三维网络中的逾渗问题。对于设计和优化器件结构来说,理解其内部的物理传输机制至关重要,逾渗在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的电荷传输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可变范围跳跃(VRH)对逾渗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研究内容 本研究由华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单位合作,结合三维动力学蒙特卡洛(3D-KMC)模拟和“fat percolation”理论建模系统研究了可变范围跳跃(VRH)对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电荷逾渗传输的影响,定量展示了 VRH 在纯和稀释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的电荷传输机制。 图1 在无序有机半导体中逾渗电荷传输在渗透阈值时的情况 2011 年 Cottaar 等人基于“fat percolatio”提出无序分子半导体中电荷输运的标度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最近邻跳跃模式(NNH)下具有非相关高斯能量无序的分子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迁移率,其研究主要关注基于 NNH 的逾渗,而未涉及基于 VRH 的逾渗。同时在稀释材料中,还需要明确能量主导的逾渗与空间位点主导的逾渗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得到了理论上的确认和详细讨论。 图2 在高斯能量无序条件下纯材料的逾渗传输情况 首先对纯材料中的电荷逾渗传输进行研究,波函数衰减长度(λ)在 0.1 至 0.5 纳米之间变化,这对应于实际存在的无序有机材料。归一化的迁移率随能量无序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曲线与符号的一致性表明“fat percolation”理论在描述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电荷传输的物理特性方面是成功的,无论是 NNH 还是 VRH。 随着波函数衰减长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 VRH 路径对电荷载流子开放,从而提高电荷载流子的迁移率,VRH 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显著,此外可以发现 VRH 的影响还与温度有关。在高温极限下,电荷载流子具有较大的能量,可以克服能量无序,因此距离依赖性是决定跳跃率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载流子倾向于进行邻近核间跳跃,以最小化跳跃距离。在低温极限下,能量无序成为主导因素,电荷载流子可能无法跨越附近的高能垒,这促使它们进行进一步的跳跃,跨越较低的能量垒。这与 Mott 关于 NNH 和 VRH 的一般固体物理学理论相一致。 图3 在高斯和指数能量无序条件下不同活性材料比例的逾渗传输情况 当分子材料被稀释,即与另一种材料混合时,逾渗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技术在有机光伏电池设计(体异质结)中广泛应用,并且最近材料稀释被提出用于减少导电聚合物中的载流子捕获,提高电荷传输效率。基于对纯材料的理解进一步探讨了当材料被稀释时,电荷逾渗传输的物理特性,特别是能量无序引起的逾渗与分子位点空间减少引起的逾渗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3 种不同体系下的能量态密度(DOS)分布:高斯 DOS、指数 DOS和“高斯+指数”DOS。仿真结果显示“fat percolation”理论在描述纯和稀释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的电荷传输物理方面是成功的。 当材料被稀释时,载流子的选择路径减少,被迫通过更高能量和更长距离的路径,因此关键临界能量(Ecrit)和关键临界距离(Rcrit)随着稀释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在稀释后的晶格拓扑结构中,逾渗成为电荷传输的主要途径。这与纯材料的情况不同,纯材料中逾渗主要由能量无序而非温度决定。与高斯态密度不同,指数态密度下的逾渗情况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在指数 DOS 中,只有 1% 的陷阱位点在能量上有所不同,99% 的传输位点是无序的。因此,在高斯 DOS 情况下发生的长距离低能跳跃事件在纯指数态密度情况下消失了。在“高斯+指数”DOS 分布中,即活性材料由 1% 的指数陷阱态和 99% 的传输态构成,此时指数陷阱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长距离和低能量的跳跃,使得在低温下 VRH 现象更加显著。 总结 VRH 对稀释系统中的电荷传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低温和活性材料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同时为纯材料开发的“fat percolation”理论模型同样能够成功描述稀释材料中的迁移率。随着材料的稀释程度增加,能量主导的逾渗逐渐转变为空间位点主导的逾渗。这项理论研究对于理解实验测量的载流子迁移率的物理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使用材料稀释技术消除指数分布的陷阱态时,同时为高效稀释传输层和体异质结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Zhouyan Jiang,Feiling Yang, Yubai Li, Haorong Zhu, Jiawei Wang, Guofu […]

人工智能自动分割工具:前庭神经鞘瘤的 3D 体积分析

Posted · Add Comment

概述 NF 2相关神经鞘瘤病(NF 2-SWN)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染色体 22q12 上的 NF 2 基因突变引起,特征是神经系统肿瘤,如前庭神经鞘瘤(VS)、脊髓脑膜瘤和周围神经肿瘤。VS 患者可能听力丧失、耳鸣、面部麻痹、以及预期寿命缩短。 鉴于典型测量肿瘤大小方法(线性分析和体积分析)的局限性,准确追踪肿瘤生长的 3D 体积分析越来越受欢迎,但因耗时耗人力限制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开发自动分割和计算 VS 肿瘤 3D 体积的方法,大大缩短时间并提高图像处理精度。 图像处理 创建概念验证数据集 真实数据集为从耶鲁纽黑文医院和公众招募患者中获得的 143 个 MRI 图像数据,所有用于概念验证(POC)的图像均为 T1 加权增强 MRI 扫描。图像质量由研究人员确定,根据体素大小进行分类:高质量(小于 0.5 × 0.5 × 1.0)、中等质量(小于 1.0 × 1.0 × 1.0)和低质量(大于 1.0 × 1.0 × 1.0)。 将图像数据导入 Simpleware 软件创建肿瘤模型,为突出显示 VS,在包含肿瘤块的选定切片上应用阈值分割,使用 Split regions 工具分离出肿瘤并去除非肿瘤区域体素。考虑到掩膜边界的体素,使用 Paint 工具通过在切片视图的涂画调整缺失和多余的体素。所有模型都由神经放射科医生审查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对于分割后的肿瘤掩膜,使用 Volume 工具直接获得其测量的 3D 体积。为可视化肿瘤的形状、大小和生长模式,还创建了脑桥掩膜。使用度量如 DICE 系数将 Simpleware 输出与真实数据注释进行验证。 图:Simpleware 软件中由 MRI 图像手动分割 VS 肿瘤的过程 […]

Simpleware X-2025.06 新版发布:创建用户的 CAD 器械库和持续推进自动化

Posted · Add Comment

Simpleware 三维图像处理和模型生成的专业平台于近日发布了 X-2025.06 新版本,将继续推动用户生成自动化和设计效率的边界。新增功能和改进包含扩展与第三方 AI 工具的兼容性(支持 nnU-Net 模型和完整的 MONAI bundle)、导入用户自定义 CAD / STL设计文件库以快速确认针对解剖结构的器械设计、增强现有支持人工智能的自动分割工具提高生产率、改进数据集浏览器的文件夹结构提高使用效率。 X-2025.06 版本的新增功能 外部 AI 模型:添加 nnU-Net 和完整的 MONAI 推理例程支持 导入并运行通过nnU – Net 外部训练的 AI 分割模型 导入用户自己训练的模型 增强髋关节翻修 CT 的自动分割 一键分割结果中新增股骨皮质骨 创建皮质骨和/或骨管用于配准植入物或模拟 在数据集浏览器创建文件夹 创建对象文件夹(掩膜、面模型、体积网格模型) 通过将对象放置在相关组或合集中保持项目文件的整洁有序 面模型设计库 创建完全用户自定义的基础设计库,快速访问 CAD/STL 模型 高效更换不同尺寸的组件以评估其与解剖结构的适配性 其他改进 通用:为测量和面模型创建、编辑、管理自定义坐标系 通用:为即时使用和灵感添加更多 GUI 示例 X 射线:进一步增强交互式定位和视觉反馈 导出:新的 NIfTI 导出和脚本 API 支持 FE/CFD 网格划分:新的 […]

基于 ReaxFF MD 和 DFT 的 CaO 催化木质素气化制氢的机理研究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全球能源转型亟需绿色制氢技术。生物质气化制氢虽具潜力,但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受高浓度 CO₂ 逆向抑制,限制产氢效率。研究表明,添加 CaO 可通过原位吸附 CO₂ 显著提升 H₂ 产率(实验显示最高可倍增),同时催化焦油重整提升转化率 23–41%。然而,CaO 在复杂气化体系中的”吸附-催化”协同机制尚未明晰。通过联合 ReaxFF MD 与 DFT 模拟,探究 CaO 催化木质素气化制氢的反应机理,为设计高性能钙基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 宁夏大学含碳基质气化课题组,采用 ReaxFF MD 与 DFT 结合的方法,揭示了 CaO 催化木质素气化制氢的多尺度协同机制。研究表明高温下 CaO 解离释放的高活性 Ca2+ 易与气化剂(H2O)或含氧有机物的氧部位结合,促进O-H、C-H、C-O 键断裂。此外,也探究了温度、水碳比(S/B)等因素对催化效果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有望为设计高性能钙基催化剂提供理论支撑。 图1. CaO 催化木质素气化反应路径模拟快照 CaO 在生物质气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催化活性,其主要机理是通过降低反应势垒和加速化学键断裂显著提升气化效率。然而,在温度升高时,尽管 CaO 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催化增强作用,但其功效会相应减弱。这种衰减可能与高温条件下催化活性位点的部分失活有关。因此,氧化钙催化剂的工作温度范围必须考虑催化性能和热稳定性之间的协同平衡,以便在工业气化情况下实现最佳催化效率。 图2. 不同温度下气化反应势能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体系气化产物的统计,发现 CaO 的催化效能呈现非线性温度响应,其通过降低特定反应能垒改变产物分布,但高温吸附饱和与热失活制约效率,需优化温度窗口以平衡反应路径与催化活性。 图3. 不同温度下的气化产物分子数(a)H2(b)CO(c)CH4(d)CO2 通过固定温度 3000 K,探讨了水蒸气与 CaO 在木质素气化中的协同作用,统计不同 S/B 比下 H2、CO、CO2 和 CH4 的分子个数。结果表明,H2 产量随 S/B 比增加而上升,但增速减缓;CO 产量在无 CaO 时增加,有 CaO 时略有上升;CO₂ 在有 CaO 时显著增加,CH₄ 变化不大。作者认为提高 S/B 促进水煤气反应,但高温高 S/B 下 CaO 吸附易饱和。 图4. 不同 S/B 条件下气化产物的分子个数(a)H2(b)CO(c)CH4(d)CO2 采用 AMS 软件的 ReaaxFF 及其 ChemTraYzer 2.0 基元反应分析功能,统计气化时发生的反应及其次数。明确了 CaO 通过调控电子结构(静电极化/能隙窄化)实现生物质高效气化,但高温导致的团聚与逆反应制约催化效率,需通过活性位点工程平衡稳定性与活性。 图5. 生物质气化过程中 CaO 催化反应机理 总结 本文利用 AMS 软件,探究了 CaO 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多尺度协同机制。研究发现,温度对催化活性呈非线性关系,高温促进气化剂解离,但导致 CaO 团聚失活,为优化操作窗口提供理论依据。另外,提高 […]

反铁磁隧道结中磁电阻的起源和增强:自旋通道选择规则

Posted · Add Comment

研究背景 反铁磁材料(AFM)因具有超快自旋翻转速度(太赫兹级)、无净磁矩、高抗干扰性和优异的稳定性,被视为下一代磁阻随机存储器(MRAM)的核心候选材料。然而,反铁磁隧道结(AFMTJs)中的隧道磁阻(TMR)通常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个自旋通道的对称性导致隧穿电流极化不足,限制了 AFMTJs 的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创新理论模型:自旋通道选择规则,提出通过结构工程调控界面倾斜角(Interface Tilt Angle, ITA)来控制不同自旋通道的隧穿距离,打破对称性;并通过调制倾斜界面使得自旋向上(↑)和向下(↓)电子的隧穿势垒差异,形成高度极化的电流,从而显著提升隧道磁阻。利用 FeTe 作为代表材料,发现隧穿界面的倾斜会使得 AFMTJs 产生明显的自旋极化,并诱导出较大的 TMR。证明 Néel 型 AFMTJs 的隧穿磁阻(TMR)会随着隧穿界面的倾斜角增大而增大。该工作揭示了二维 Néel 型 AFMTJs 中界面与 TMR 的关系,并为实现反铁磁体信息的有效写入和阅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研究内容 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预测在共线完全补偿的反铁磁体中会出现极化电流。从自旋电子的散射模型和势垒贯穿模型出发,构建了如图 1 所示的 AFMTJs 模型。 图1. 插图展示了电子在不同界面配置下的隧穿过程。(a)-(c) 是 AFMTJ 隧穿界面中自旋电子在 P 态下的隧穿示意图,分别以矩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表示;(d)-(f) 是 AFMTJ 隧穿界面中自旋电子在 AP 态下的隧穿示意图,同样以矩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表示。 为了进一步探索界面构型差异对电子透射现象的成因,设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种界面,并调整其界面倾斜。以 tanα  为自变量,输运性质为应变量,从中寻找依赖关系。隧穿界面从梯形逐渐转换到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α 逐渐从负值转变为正数,tanα 单调递增,tanα 的绝对值先减后增。tanα 的变化趋势与 TP/TAP 的变化趋势相反,而 TMR 的变化趋势则是与 tanα 趋势相同。 图2. 两种隧道界面的逐渐转变,伴随传输性质的变化。(a) 倾角 α 的定义:当其为梯形时,α < 0;当其为平行四边形时,α > 0。此外,在从梯形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变过程中,α 逐渐增加。(b) SFE 随 α 的变化。这里,SFE 的相对大小代表极化的强度。(c) P 态和 AP 态总透射强度相对于 α 的相对大小。(d) TMR 随 α 的变化。(e) 计算结果与其它磁隧道结在 TMR 方面的结果对比。 最后,示意性地展示该模型在实验中的可能实用性。二维 FeTe 可以通过气相沉积技术合成。随后,使用刻蚀技术制造所需的隧道界面配置。最终,不同形状的 FeTe 被转移到基底上,以制备 AFMTJs。所有提出的这些技术已在其实验应用中得到了广泛且良好的使用。 图3. 展示了利用二维刻蚀技术对二维 FeTe 进行定向刻蚀的过程。(a) 使用蒸镀等技术在合适的基底上合成未刻蚀的二维 FeTe。(b) 引入刻蚀溶液以对 FeTe 进行二维刻蚀。(c) 进行定向刻蚀以实现所需的界面结构。(d) 开发自旋电子器件。 总结 设计出不同界面的反铁磁隧道结并提出可以通过调节隧穿界面的倾斜角来实现调控隧道磁阻(TMR)。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量子输运计算证明:(1)电子隧穿界面的构型决定了磁轴平行和反平行时的透射系数的相对大小:即梯形界面时,TP > TAP;平行四边形时,TP < TAP。(2)界面的倾斜角与极化强度和 TMR 有明显的依关系,即倾斜角越大 TMR 越大。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 TMR 调节机制,为 AFM 材料在 MRAM 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Liu, X.; Yu, G.; He, K.Q. ; Xiao, Y.; Zhu, S.C.; Shen, L.; Origin and enhancement of magnetoresistance in antiferro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 spin channel selection rules. Materials […]

混凝土细观模型中的界面过渡区:平衡物理真实感和计算效率

Posted · Add Comment

概述 宏观或连续/工程尺度上,将混凝土建模为均质材料在大型结构(如桥梁和摩天大楼)的设计阶段是一个很好的近似。然而,在结构耐久性或完整性分析需要深入理解损伤起始和断裂演化的机制时,则通常使用具有非均质性的混凝土细观结构。界面过渡区(ITZ)是细观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在凝结过程中形成于骨料和砂浆之间。ITZ 的化学成分与砂浆相似但孔隙率更高,是机械性能差的薄弱区域。 相较于其他组分,ITZ 的厚度较小,对力学性能的实验测量和微观模型的计算都带来了挑战性。目前处理 ITZ 的四种方式:nCE 不使用粘聚力单元,即没有明确考虑 ITZ 而仅将潜在非弹性和损伤行为归因于砂浆;zCE 零厚度粘聚力单元;cCE 恒定有限厚度粘聚力单元,即独立于其他细观结构特征;vCE 可变有限厚度粘聚力单元,即厚度取决于其他特征(如骨料尺寸)。本研究通过有限元模拟评估四种 ITZ 表征混凝土在拉伸和压缩下的宏观行为及计算效率。 制备试样和模拟 制备砂浆和混凝土试样进行拉伸和压缩试验,其中直径 100 mm 高度 200 mm的圆柱体和 100 mm 的立方体试样用于压缩试验,长 90 mm 厚 25 mm 的狗骨形试样用于拉伸试验。使用尺寸为 6.3-10 mm 的石灰石作为粗骨料,骨料体积分数分别为 20%、30%、40%,砂浆和混凝土的水灰比(w/c)均为 0.49。 表:混凝土和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图:(a)混凝土和砂浆试样(b)压缩试验机(c)拉伸试验机(d)应变计(e)混凝土破坏(f)砂浆破坏 骨料和孔隙的形状对弹性参数及裂纹形态没有显著影响,为简化模型,本研究将混凝土 3D 细观模型中的骨料和孔隙均假设为球形。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在指定区域内生成随机分布且符合设定尺寸和形状的颗粒,代表试样的区域被细分为体素并输出一组 2D 切片图像。将图像数据导入 Simpleware 软件进行网格敏感性测试并生成高质量的四面体网格模型,在 ABAQUS 软件中进行有限元模拟。开发代码通过复制骨料和砂浆之间界面节点集插入粘聚力单元,cCE 模型中 ITZ 厚度为 0.25mm、0.5 mm,vCE 模型中 ITZ 厚度与骨料半径的比率为 […]

低维电子材料与器件合集(三)

Posted · Add Comment

迈向超低功耗和高速电子产品:基于单链碲的隧道晶体管 在小于 5.1 纳米尺度下,遂川场效应晶体管(TFETs)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低开态电流(Ion)、较高的漏电流(Ileak)。本文通过设计环栅(GAA)结构的单链碲(1Te)TFETs,使亚阈值摆动(SS)特性在近六个数量级的漏电流范围内得以保持,从而克服了上述挑战。通常,最大 Ion 和最小 Ileak 之间存在权衡关系,但本文优化设计的 5.1 纳米 GAA 1Te TFET 突破了这一常规。其快速开启特性导致超低的 Ileak(7.9 × 10⁻¹⁰ μA/μm)和高的 Ion(1352 μA/μm),性能优于其他基于低维材料设计的 FETs。这些优异性能归因于 1Te 的优势特性,包括中等带隙、各向异性有效质量和缩短的电场屏蔽长度。更为关键的是,该器件展现出数字电子器件的关键性能指标,满足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对高性能与低功耗器件的双重要求,显示出其作为节能、高速电子开关的巨大潜力。我们的研究有望推动对亚 5.1 纳米准一维材料 TFETs 的进一步探索,并为其性能优化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Materials Today Physics, 2024, 40: 101313. DOI:10.1016/j.mtphys.2023.101313) 高k栅电介质WSe2 / SnSe2隧穿场效应晶体管中的量子输运 该研究通过量子输运模拟,探讨了采用不同高介电常数(high-k)栅介质材料的 WSe₂/SnSe₂ 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的性能。结果表明,使用高-k 栅介质材料(如 TiO₂ 和 La₂O₃)可以使得电子穿隧长度缩短,传输效率提高,电子穿隧概率增大。其中,采用 TiO₂ 栅介质的优化器件在导通状态下实现了 1560 μA/μm 的电流和 48 mV/dec 的亚阈值摆幅(SS)。此外,研究还发现,器件性能受 underlap 区域的影响,且使用 La₂O₃ 介质的器件可以缩小至 3 纳米,同时满足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对高性能器件的要求。(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4, 201: 149-156. DOI:10.1016/j.jmst.2024.01.098) 多态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范德华异质的各向异性输运和铁电极化 该研究旨在开发高密度、多状态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 α-tellurene/In2Se3 范德华异质结构的面内铁电隧道结(in-plane FTJ)。通过铁电极化控制金属-半导体转变,实现了在不同传输方向上的各向异性隧穿电阻比(TER),并且在低偏压下TER保持在 5×104 % 以上。此外,结合各向异性传输和铁电极化,器件可实现四个独立的存储状态,无需擦除步骤即可在这些状态之间直接切换,从而简化了操作流程,为多状态非易失性存储器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024, 22(6): 064016. DOI: 10.1103/PhysRevApplied.22.064016) 边缘修饰的锯齿形GeS纳米带器件的可调电子特性和显著的负微分电阻效应:第一性原理研究 该研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方法,探讨了通过氢(H)、氟(F)和氯(Cl)原子对锯齿形锗硫(ZGeSNRs)纳米带边缘进行单侧和双侧修饰对其结构、电子和输运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边缘修饰消除了悬挂键,提高了纳米带的稳定性。单侧修饰保持了ZGeSNRs的金属性质,而双侧修饰使其表现出半导体特性。此外,某些修饰结构展示了强烈的负微分电阻(NDR)效应,其中氢修饰的 ZGeSNR 在 0.49–1.07 V 的偏压范围内,峰谷电流比达到 1.01×105,显示出在低功耗高性能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潜力。(Surfaces and Interfaces, 2024, 46: 104201. DOI:10.1016/j.surfin.2024.104201) 二维XYN3 (X=V, Nb, Ta;Y=Si, Ge):有前途的光电探测器材料 […]

多节段经椎间孔、后路及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Posted · Add Comment

概述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针对退行性脊柱侧凸、后凸等成人脊柱畸形(ASD)的脊柱融合手术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脊柱外科医生通常选择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矫正 ASD 患者矢状面与冠状面的失衡,并联合多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IF)增强节段稳定性、维持矫形效果。 本研究基于 CT 扫描图像数据构建 L2-L5 节段的四种手术模型: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及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LIF),采用有限元方法验证椎间稳定性并量化初始固定时连接棒与椎弓根螺钉的应力,筛选可降低连接棒断裂及螺钉松动等机械并发症风险的固定方案。 图像处理 获取无腰椎疾病的健康成年女性患者 CT 扫描数据,导入 Simpleware 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创建 L1-S1 脊柱区域的三维模型。模型中包含 L1-S1 椎体(分为皮质骨和松质骨)、前纵韧带(ALL)、后纵韧带(PLL)、黄韧带(LF)和椎间盘(IVD,分为纤维环和髓核)。使用 Patran 软件生成棘上韧带(SSL,2 条)、棘间韧带(ISL,3 条)、横突间韧带(ITL,8 条)和关节囊韧带(CL,16 条),韧带定义为具有横截面积的桁架单元。 图:L1-S1 完整模型(A)前视图(B)后视图(C)侧视图 为模拟 L2-L5 节段的 PLF、TLIF、PLIF 和 LLIF 外科手术,使用 Simpleware 软件对完整的 L1-S1 模型进行修改和优化:后路固定 8 枚椎弓根螺钉(L2、L3、L4/L5 螺钉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 4.5/45 mm、5.5/50 mm、6.0/50 mm)和 2 根连接棒(直径 5.5 mm)。 PLF 模型仅为后路固定,所有韧带和 IVD 均完好无损。 TLIF 模型接受左侧关节突全切和椎间盘全切,在 L2-L5 椎间隙以斜行轨迹植入椎间融合器(长/宽/高分别为 22/9/9 mm)。 PLIF 模型接受双侧关节突全切(含下关节突)和椎间盘全切,在 L2 – […]

 
  • 分子动力学合集(一)CO2 对两种管线钢氢脆性的压力依赖性 本研本结合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探讨了 CO₂ 在不同压力下对 X80 和 GB20# 管线钢氢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10  MPa 的富 CO₂ 氢气混合气氛中,CO₂ 的存在加速了 GB20# 钢的疲劳裂纹扩展。然而,CO₂ 在 10  MPa 下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在 0.4  MPa 时更不显著,这是首次被发现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氢气压力的升高,CO₂ 在铁表面的吸附速率降低。因此,在高压富 CO₂ 氢气混合环境中,CO₂ 难以进一步加速本就迅速进行的氢吸收过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4 90: 842-852. DOI:10.1016/j.ijhydene.2024.10.032) 重新审视 [...]
  • 探索 ScXI(X =S, Se, Te)单层材料在微电子纳米器件和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背景 随着二维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找具有优异电子、光电性能的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成为推动微电子器件和光电探测器技术发展的关键。ScXI(X = S Se Te)单层材料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合适的带隙、优异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类 III-VI 族化合物,ScXI 单层不仅具备与传统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如MoS₂、WS₂)相似的二维特性,同时展现出更大的结构多样性和可调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ScXI 单层材料在电子器件中有望实现高开关比的场效应晶体管,并因其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良好响应能力,在光电探测与传感应用中表现出巨大潜力。此外,其各向异性电学特性与可调带隙也为设计新型纳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因此,深入研究 ScXI 单层的电子结构、光学响应及其在微电子与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潜力,对于拓展二维材料体系的实际应用边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价值。 研究内容 宽带隙二维半导体在蓝光至紫外波段的大功率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这项研究中,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ScXI (X [...]
  • 无序有机半导体中可变范围逾渗传输机制的研究研究背景 新型显示技术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性支柱产业,有机发光二极管已成为显示行业的一项关键技术。它们由无序的有机半导体构成,电荷通过这些材料传输并通常通过电荷载流子迁移率 μ 表征。在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电荷传输由载流子通过一系列分子的跳跃决定,这些分子位于一个能量无序的环境中,可以视为三维网络中的逾渗问题。对于设计和优化器件结构来说,理解其内部的物理传输机制至关重要,逾渗在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的电荷传输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可变范围跳跃(VRH)对逾渗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研究内容 本研究由华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单位合作,结合三维动力学蒙特卡洛(3D-KMC)模拟和“fat percolation”理论建模系统研究了可变范围跳跃(VRH)对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电荷逾渗传输的影响,定量展示了 VRH 在纯和稀释无序有机半导体中的电荷传输机制。 图1 在无序有机半导体中逾渗电荷传输在渗透阈值时的情况 [...]
  • 人工智能自动分割工具:前庭神经鞘瘤的 3D 体积分析概述 NF 2相关神经鞘瘤病(NF 2-SWN)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染色体 22q12 上的 NF 2 基因突变引起,特征是神经系统肿瘤,如前庭神经鞘瘤(VS)、脊髓脑膜瘤和周围神经肿瘤。VS 患者可能听力丧失、耳鸣、面部麻痹、以及预期寿命缩短。 [...]
  • 标签

  • 关于费米科技

    费米科技以促进工业级模拟与仿真的应用为宗旨,致力于推广基于原子级别模拟技术和基于图像模型的仿真技术,为学术和工业研究机构提供研发咨询、软件部署、技术攻关等全方位的服务。费米科技提供的模拟方案具有面向应用、模型新颖、功能丰富、计算高效、简单易用的特点,已经服务于众多的学术和工业用户。

    欢迎加入我们!(点击链接)

  • 最近更新

  • 联系方式

    • 留言板点击留言
    • 邮箱:sales_at_fermitech.com.cn
    • 电话:010-80393990
    • QQ: 1732167264
  • 订阅费米科技新闻

    • 邮件订阅:
      您可以使用常用的邮件地址接收费米科技定期发送的产品更新和新闻。
      点击这里马上订阅
    • 微信订阅: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