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4PbBr6纳米晶的快速本征发射猝灭(Nano Lett. 2021)

Posted · Add Comment

Cs4PbBr6属于0D金属卤化物家族,具有分离和独立的[PbBr6]4-八面体。在不同的报道中,其纳米晶粒与块体形式,在室温下不发光或发绿色光,对绿色发光的起源或猝灭的机制没有明确一致的结论。要解开这个谜,意大利理工学院(IIT)纳米化学系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构成该材料的孤立卤化铅八面体部分的电子结构,然后在不同温度下对Cs4PbBr6固态材料的2x2x2超胞进行了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使用AMS软件ADF模块在DFT(TDDFT)/PBE/DZP理论水平上,对单个八面体性质进行研究,评估了基态和最低激发态几何结构之间的差异,以及自旋轨道耦合(SOC)对能级和电子跃迁的影响,发现激发态的几何弛豫主要是八面体内Pb-Br键的轴向伸长,SOC贡献导致最低激发态的三重态和单重态特征混合,从而导致光学上允许的自旋禁止跃迁,与光致发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一致。 对完整Cs4PbBr6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电子与Pb-Br伸展运动相关的声子发生耦合,导致光致发光的猝灭,因此光致发光仅出现在低温下,这与实验数据是一致的。CsBr空位缺陷被认为是绿色发射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加入再次导致了发光的猝灭,因此相互连接的八面体是唯一可能产生绿色发射的缺陷。综上所述,在纯材料中,由于热淬火室温发射被抑制,观察到的绿色发射可能只是导致PbBr6八面体之间互连的结构缺陷的结果,而不是空位或其他点缺陷。 参考文献: U. Petralanda, G. Biffi, S. C. Boehme, D. Baranov, R. Krahne, L. Manna*, and I. Infante, Fast Intrinsic Emission Quenching in Cs4PbBr6 Nanocrystals, Nano Lett. 21, 8619–8626 (2021)

ReaxFF模拟碳纤维增强玻璃聚合物材料中的疲劳逆转(Carbon 2022)

Posted · Add Comment

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疲劳的不可逆性在材料的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最近美国纽约州特洛伊伦斯勒理工学院机械航空航天与核工程系、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特洛伊伦斯勒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一项合作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分子网络的拓扑重排来逆转玻璃质聚合物的疲劳损伤。使用AMS软件的ReaxFF模块研究了这些聚合物的初始交联以及导致分子网络拓扑重排的酯交换反应。实际修复玻璃化物大约需要一个小时,这使得传统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无法进行实时模拟。为了克服这个困难,Vashith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了Bond Boost加速法(Bond Boost方法使用教程参考:https://www.fermitech.com.cn/wiki/doku.php?id=adf:bondboost)。该方法允许在真实的低温下模拟酯交换反应,这有助于模拟实验中看到的化学反应,避免不必要的高温副反应,当然对高势垒反应事件也存在应有抑制。对初始聚合物和固化聚合物的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表征,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上图:0%、15%和40%应变下的玻璃化物,显示出交联网络断裂; 下图:交联(左)和愈合酯交换(右)活性原子的键加速 Aniruddh Vashisth展示的真实和模拟玻璃化物 参考文献: M. Kamble, A. Vashisth, H. Yang, S. Pranompont, C. R.Picu, D. Wang, N. Koratkara, Reversing fatigue in carbon-fiber reinforced vitrimer composites, Carbon Volume 187 Pages 108-114

水钠锰矿电容机理的实验与模拟研究(Nat. Mater. 2021)

Posted · Add Comment

从电解质中吸附和嵌入离子到电极材料的中间层是电化学储能的关键过程,一般有两种机制:1)吸附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导致非法拉第双电层(EDL);2)特定吸附生成化学键,导致法拉第赝电容。一般认为,这两种机制是相互排斥的。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循环实验表明水钠锰矿(一种水合层状锰氧化物 δ-MnO2; AxMnO2·yH2O,其中A为碱离子,~0.1<x<0.7和0.3<y<2)中形成EDL,而结构、键合和锰氧化状态变化的测量表明存在伪电容行为。 为了解决水钠锰矿中EDL和赝电容之间的区别,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最近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中,使用多模式实验与计算模拟结合,研究了层间约束和水合作用的影响。 研究表明,水钠锰矿的电容行为起源于阳离子插入水合夹层。结合XRD、EQCM、AFM膨胀计,以及DFT和ReaxFF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模拟研究表明,结构和质量的大部分变化归因于阳离子的插入/脱插。ReaxFF GCMC模拟表明,最可能的中间物是H2O和K+,而不是H3O+或SO42-,并且层间的局部不均匀性导致了水钠锰矿层的灵活性。不过,考虑到由于限制作用导致溶剂化壳层较小,层间K+和表面氧之间的距离仍然很大(~3Å)。因此,限制下的电容电荷存储不是纯EDL或伪电容,而是基于插层离子与主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距离的连续介质。 本文中基于ReaxFF的GCMC模拟是在AMS2019.3中使用ReaxFF模块完成的。 参考文献: Boyd, S., Ganeshan, K., Tsai, WY. et al. Effects of interlayer confinement and hydration on capacitive charge storage in birnessite. Nat. Mater. (2021).

棒状银超级团簇稳定性和光学性能的理论研究(JACS 2021)

Posted · Add Comment

由一个、两个和三个二十面体Au13单元共顶点组成的具有明确结构的棒状金纳米团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尚未有相关多单元银超级团簇及更长的金属超级团簇的报道。南方科技大学许聪俏副研究员与清华大学王泉明教授课题组合作,报道了一例具有明确结构的最长的棒状银超级团簇,其中理论研究通过AMS软件中ADF模块进行量子化学计算,采用PBE泛函和ZORA标量相对论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及电子结构分析,并且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模拟团簇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学性能。 金银团簇中常见的由十三个原子组成的二十面体单元具有8电子构型,且目前发现的由该单元构建的一维共顶点棒状金超级团簇均满足Mingos规则,具有8n个价电子(n为二十面体单元个数)。然而,本研究中发现的由四个Ag13单元构成的棒状Ag61团簇含30个价电子,不满足Mingos规则。理论研究表明,各单元间强的相互作用导致其分子轨道中的强反键轨道失去两个电子而形成空轨道,且与棒状金超级团簇不同,银单元之间,尤其是棒状结构的中间两个单元之间,存在强的电子耦合作用。我们发现,Ag61团簇的稳定性高度依赖于二十面体单元的 8e 电子构型、二十面体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配体的稳定化作用。此外,该一维棒状银超级团簇的高吸光度主要来源于由二十面体单元构成的银骨架形成的金属轨道与配体轨道之间的电子跃迁,且其强吸收强度由其高纵横比导致的强纵向吸收决定。   参考文献: Rod-Shaped Silver Supercluster Unveiling Strong Electron Coupling between Substituent Icosahedral Units Shang-Fu Yuan, Cong-Qiao Xu*, Wen-Di Liu, Jing-Xuan Zhang, Jun Li, and Quan-Ming Wang*, Rod-Shaped Silver Supercluster Unveiling Strong Electron Coupling between Substituent Icosahedral Units, DOI: 10.1021/jacs.1c05283   感谢许聪俏老师课题组供稿

采用理论模拟、在线光电离质谱和热重-DSC-红外-质谱揭示N-脒基脲二硝酰胺盐的热解机理(Combustion and Flame 2021)

Posted · Add Comment

N-脒基脲二硝酰胺盐(GUDN)由于高能量和低感度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含能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行为研究对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验技术上确认反应活性中间体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ReaxFF反应分子动力学联合在线光电离质谱和热重-DSC-红外-质谱阐明了GUDN的热分解机理,构建了GUDN热分解网络。结果表明:GUDN热分解的主产物包括CO2、N2、H2N2和NH3,少量产物包括H2O和HN2,产物NO2,NO和CO仅参与初始生成和中间体转化反应。本研究可为探索热动力学参数和进一步建立点火模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此项研究中分子动力学模拟在AMS(Amsterdam Modeling Suite,原ADF)软件ReaxFF模块中完成。 参考 原文:Liping Jiang, Xiaolong Fu, Xuezhong Fan, et al. Combustion and Flame. 2021, 229, 111406. 案例:ReaxFF-燃烧:甲烷燃烧过程模拟https://www.fermitech.com.cn/wiki/doku.php?id=adf:simplemdofreaxams 本文由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姜丽萍博士、付小龙研究员供稿。

使用巨正则系综反应力场模拟铂电催化剂的氧化与失活(Small 2019, Angew. 2017)

Posted · Add Comment

铂基纳米颗粒电催化剂是目前应用领域最广的氧还原催化剂,在金属-空气电池,等离子体催化,以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领域均有应用。由于贵金属成本高昂,燃料电池要得到广泛应用,就必须优化这些贵金属材料的使用效率。目前最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增大阴极氧还原反应活性,以及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失活、减少Pt负载提高寿命。与非铂族金属形成合金,或者通过改变催化剂纳米粒子形状,裸露不同类型的表面、边缘、扭结以及其他低配位位点,从而控制反应活性和选择性,都非常有效。 在这些研究中,计算模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冰岛大学(UI)Donato Fantauzzi课题组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Timo Jacob课题组,通过理论模拟与实验结合研究表明,近环境压力下单晶Pt(111)面上确实存在稳定的表面氧化物,并且对其电催化行为有潜在的影响。Seriani等人通过DFT计算表明,数层Pt3O4在Pt(100)表面具有热力学稳定性,并对甲烷再离解具有催化活性。深入研究表面氧化物对催化的影响,对提高材料催化活性意义重大。 Donato Fantauzzi课题组与Timo Jacob课题组使用了巨正则系综(GCMC)与反应力场(ReaxFF)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铂纳米粒子的氧化。模拟模型为2~4nm的立方颗粒,该尺寸与燃料电池中实际使用的尺寸相当。尺寸过大,计算成本也会更大,尺寸过小可能导致该力场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原因详见原文)。通过两相热化学(2PT)方法得到显式溶剂化和热化学贡献,确定了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氧化物结构,进一步得到了更精确的能量数据,并使用扩展从头算热力学(EAITD)构建了电位相关相图。 结果表明,铂纳米颗粒的氧化始于纳米粒子的边缘和顶点,(111)面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抗氧化能力。与标准氢电极(SHE)相比,在0.8~1.1 V之间(与典型燃料电池环境一致),表面氧化结构是稳定的。这表明,干净的金属表面可能不适合作为铂氧化催化剂的模型体系。完全氧化后,纳米颗粒裂开成Pt6O8单元。DFT计算发现这些[Pt6O8]4-具有高稳定性、亲水性。因此认为[Pt6O8]4-承担了燃料电池中离子铂的输运,从而对燃料电池催化剂失活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献: Growth of Stable Surface Oxides on Pt(111) at Near‐Ambient Pressures, Dr. Donato Fantauzzi Sandra Krick Calderón Dr. Jonathan E. Mueller Mathias Grabau Dr. Christian Papp Prof. Dr. Hans‐Peter Steinrück Dr. Thomas P. Senftle Prof. Dr. Adri C. T. van Duin Prof. Dr. Timo Jacob,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2594 […]

替代卤化铅钙钛矿的层状碘化铋有机-无机结构的合成以及层间结合机理研究(Chem. Commun. 2019)

Posted · Add Comment

卤化铅钙钛矿,如(CH3NH3)PbI3,其优异的半导体性能以及在太阳能电池、光催化、LED中的成功应用,使其成为近期广泛研究的重点材料。 层状钙钛矿,如(C4H9NH3)PbI稳定性更好,同时支持更大的功能化有机阳离子,又能保持其母体钙钛矿的良好半导体特性。但铅化合物具有毒性,这促使科学家们寻找其他卤素金属化合物作为替代品。 碘化铋化合物似乎很有前途,因为铋化合物通常没有毒性,如包含双核阴离子Bi2I93-的(CH3NH3)3Bi2I9,在光伏器件上进行了测试,但经过大量优化后,效率只有3.17%。相比之下,卤化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目前能达到20%以上。造成这一差异,结构化学方面有一个重要原因:碘化铅易形成层状或网格阴离子,而铋主要形成分子或链状阴离子。迄今为止,只有两种层状碘化铋阴离子化合物被报道( Chem. Mater., 2015, 27, 7137–7148;Inorg. Chem., 2000, 39, 6107–6113)。从层状混合卤化铋化合物(TMP)1.5[Bi2I7Cl2](TMP = N, N, N’, N’ – tetramethyl-piperazine)的合成来看,只要能找到合适的相反电荷离子,就可能合成更多的有机-无机层状碘化铋化合物。 马堡大学Ralf Tonner与Johanna Heine等人,报道了层状有机- 无机碘化铋化合物(Me2C=NMe2)Bi2I7,这是第一个这类层状化合物,金属位置实现完全占据。对晶体的合成、反应活性、晶体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拓扑结构,高稳定性和低带隙特性。用量子化学方法分析了化合物的电子性质,提出对扩展固体中碘-碘接触的表征以及定量化的方法。文中还讨论了为什么该发现与卤化物钙钛矿铅有关,以及如何简易地制备离子,为金属卤化物材料开辟了新的机会。 作者使用VASP对晶体结构进行优化,使用AMS中的BAND模块进行周期性体系的能量分解分析、成键机理研究(pEDA-NOCV)以及QTAIM分析。pEDA的分析结果令人惊讶,这些双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53%来自色散能,47%来自电子,这表明结合机理比纯范德华结合更为复杂。进一步研究pEDA中的“吸引力”项(总结合能中的负值项)表明,静电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56%),这可以理解为有机层和无机层的离子性导致。然而轨道相互作用占44%,这表明共价作用的贡献也非常显著。 通过化学价自然轨道方法(NOCV)进一步分析这些轨道相互作用,确定共价作用主要来自于碘-碘之间的电荷转移。 参考文献: Natalie Dehnhardt, Jan-Niclas Luy, Marvin Szabo, Mirco Wende, Ralf Tonner and Johanna Heine, Synthesis of a two-dimensional organic–inorganic bismuth iodide metalate through in situ formation of iminium cations, Chem. […]

ADF Highlight:卤键在超分子动力学过程中的催化作用(Nature Comm.,2019)

Posted · Add Comment

文献资料:Patrick M. J. Szell, Scott Zablotny & David L. Bryce, Halogen bonding as a supramolecular dynamics catalyst,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0, Article number: 916 (2019) 动力学过程对催化剂、酶、主-客复合物、分子机器等功能分子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氘核磁共振弛豫实验,展示了2,3,5,6-四甲基吡嗪共晶中,卤键对甲基转动的催化作用。作者观察到,与纯的2,3,5,6-四甲基吡嗪共晶相比,卤键共晶中,甲基转动的活化能垒平均下降了56%,氢键共晶下降了36%。 密度泛函计算的结果表明,对位交叉构象不稳定,邻位交叉构象却非常稳定,共同降低了能垒,导致了卤键超强的催化作用。此外,计算结果还表明,卤键的催化能力可能是可调的,卤键供体作用越强,催化作用越强。 本文DFT计算使用AMS中的ADF模块完成,分子模型从晶体结构中提取。因为存在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因此使用Grimme3 BJDAMP色散修正泛函(即-D3(BJ)类泛函),使用ZORA方法考虑相对论效应对重元素的影响。甲基转动过程,使用其中Linear Transit功能完成,每一步转动2.5°。

ADF Highlight:有机/无机配体协同保护的银纳米团簇(JACS, 2019)

Posted · Add Comment

文献资料:shan-shan zhang, Fahri Alkan, Hai-Feng Su, Christine M. Aikens, Chen-Ho Tung, and Di Sun, [Ag48(C≡CtBu)20(CrO4)7]: An Atomically Precise Silver Nanocluster Co-Protected by Inorganic and Organic Ligands,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0, 4460–4467 配体的精细选择对合成金属纳米团簇,具有重要意义。使用硫醇、炔基、膦或它们的组合,作为保护金属纳米团簇的配体,是最为广泛的。而无机氧阴离子在这一领域几乎被忽视。本文作者合成了第一个CrO42-/tBuC≡C-共配的Ag48纳米团簇(SD/Ag48,SD=SunDi),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SC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SD/Ag48的伪五重对称金属骨架呈核壳结构,由外部Ag25壳包围Ag23圆筒组成。在SD/Ag48表面,前所未见地出现了无机(CrO42-)和有机(TBUC≡C-)配体共存的现象。无机CrO42-阴离子在银纳米团簇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钝化Ag23内核;(2)连接核与壳;(3)保护Ag25壳层。该纳米团簇属于14电子超原子体系,从可见区到紫外区呈现连续的类分子吸收带。本工作不仅为银纳米团簇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配体策略,而且也为研究CrO42-对纳米银团簇形状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使用ADF计算了该结构的电子结构,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使用ZORA方法中的标量相对论方法考虑相对论效应的影响。

ADF Highlight:金属配体相互作用形成稳定“金富勒烯”(Angew.Chem. Int. Ed., 2019)

Posted · Add Comment

文献资料:Shang-Fu Yuan Cong-Qiao Xu Jun Li Quan-Ming Wang, Ligand‐Protected “Golden Fullerene”: the Dipyridylamido Au32 8+ Nanocluster, Angew.Chem. Int. Ed., 10.1002/anie.201901478 通过吡啶胺和三苯基膦作为保护剂,合成了“金富勒烯”Au32团簇。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该金纳米团簇[Au32(Ph3P)8(dpa)6](SbF 6)2(Hdpa=2,2′-二吡啶胺),具有S6群对称性,内核为Au328+。量子化学研究阐明了该簇结构的特殊稳定性源于金属-配体相互作用。 量子化学计算使用Amsterdam Modeling Suite(简称AMS)中的ADF模块完成。使用PBE泛函,为了节省计算量,Au元素使用TZP基组、所有其他元素都使用DZ基组,Au元素4f,P元素2P,C、N元素1s及其以内的电子冻结。一般而言,Au元素的相对论效应几乎是所有元素中最强烈的,相对论效应使用ZORA方法中的标量相对论(Scalar选项)。为了简化分子模型,计算使用PH3替代Ph3P。由于ADF中不包含S6群,因此使用其子群Ci群,优化之后得到的结构非常接近S6群。 本文也计算了原子电荷,包括Mulliken电荷布居、Hirshfeld、Voronoi以及多极导出电荷(MDC)。紫外-可见吸收谱使用LB94泛函计算得到,相对其他泛函,LB94具有较好的描述空轨道的能力。

 
  • 标签

  • 关于费米科技

    费米科技以促进工业级模拟与仿真的应用为宗旨,致力于推广基于原子级别模拟技术和基于图像模型的仿真技术,为学术和工业研究机构提供研发咨询、软件部署、技术攻关等全方位的服务。费米科技提供的模拟方案具有面向应用、模型新颖、功能丰富、计算高效、简单易用的特点,已经服务于众多的学术和工业用户。

    欢迎加入我们!(点击链接)

  • 最近更新

  • 联系方式

    • 留言板点击留言
    • 邮箱:sales_at_fermitech.com.cn
    • 电话:010-80393990
    • QQ: 1732167264
  • 订阅费米科技新闻

    • 邮件订阅:
      您可以使用常用的邮件地址接收费米科技定期发送的产品更新和新闻。
      点击这里马上订阅
    • 微信订阅: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