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B. Joo and E.-G. Kim, “Model-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 of the Degree of Charge Transfer in Molecular and Metal Complexes,” Chem. Commun. 51, 15071–15074 (2015).
电荷转移在化学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理论化学家们对此已经有了大量的“例行”研究。但这样的研究中,对原子电荷的定义是有问题的。拿Mulliken电荷来说,大家对它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用起来很简单;恨,是因为有时候会得到惊人的错误结果,并且与深受使用基组的影响。Mulliken电荷估计Ir(ppy)3的电荷转移几乎为0;对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标志性材料OLED得到完全不符合物理预期的结果。
本文发现了一种解决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办法(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引进任何新的理论):跟踪电子转移过程中的最弥散电子,这种方法完全于具体模型无关。虽然他们的方法在技术上违背直观,因为只关注弥散电子,但物理上比其他划分方法更合理,因为只追踪参与电荷转移的电子。
这种方法描述的电荷转移的定量结果与测量结果、化学直觉完全一致。他们的方法能够扩展到其他与基态、激发态存在分子内、分子间电荷转移相关的化学领域。
关键词:charge transfer; atomic charges; bonding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