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二价金属离子的8-羟基喹啉聚合物的光电性质 本研究利用计算化学方法,探讨了含8-羟基喹啉配体的金属聚合物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潜力。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技术分析了这些聚合物的光电性质和电子传输特性。首先,通过量子化学参数如重组能、离子势和电子亲和能,预测了聚合物的光电行为,结果显示VQ2和FeQ2是优异的电子和空穴传输材料,而PdQ2和VQ2则为最佳的电子和空穴阻挡分子。其次,通过I-V特性和传输谱分析,发现ScQ2、TiQ2、VQ2、CrQ2和MnQ2在0-2V电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尤其是CoQ2在2V时表现出最高的电导率。相比之下,NiQ2、CuQ2、PdQ2和PtQ2的电导率较低,PdQ2最差。研究结果为下一代光电和电子器件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在OLED和纳米电子器件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2, 281: 125899. DOI:10.1016/j.matchemphys.2022.125899) 一种用于检测和筛查新冠病毒的即时护理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设计 该文献讨论了一种基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COVID-19抗原。传感器在目标分子(COVID-19抗原)吸附后立即发生特定的电流变化,表明其对COVID-19抗原的高灵敏度。在实验中,传感器的电子特性(如电流)因COVID-19抗原的加入而发生显著变化,证明了传感器的准确性。然而,加入狂犬病病毒(Rabie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并未改变传感器的电子特性,表明该传感器对COVID-19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本研究为今后的实际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指导。(Scientific reports, 2023, 13(1): 4485. DOI:110.1038/s41598-023-31679-5) SARS-CoV-2原始毒株、δ型和奥密克戎变种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人类ACE2结合能的计算:一种密度泛函理论模拟方法 该研究文章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模拟方法,计算了SARS-CoV-2原始毒株、δ型和奥密克戎变种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 (RBD) 与人类ACE2受体结合的能量。通过不分解界面以包含长距离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计算精度。研究发现,原始毒株、δ型和奥密克戎变种与人类ACE2受体的结合能量分别为-4.76 eV、-6.68 eV和-11.77 eV。这表明奥密克戎变种与ACE2的结合更有利,解释了奥密克戎变种在流行病学上的优势。本研究结果为开发中和剂提供了分子基础。研究还通过能量分解方法,利用QuantumATK详细计算了各变种的结合能成分。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变种病毒的感染机制和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Advanced Theory and Simulations, 2022, 5(12): 2200337. DOI: 10.1002/adts.202200337) 基于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的生物传感器在COVID-19病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本文采用半经验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并研究了其电子输运特性以检测COVID-19刺突蛋白。通过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的半经验模型研究了各种电子输运特性,如透射谱、电导和电流。此外,通过研究流感病毒、轮状病毒和艾滋病毒等其他病毒的电子传递特性,验证了所开发的传感器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该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准确鉴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Nanomaterials, 2022, 12(15): 2638. DOI:10.3390/nano12152638)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SARS-CoV-2受体结合域刺突蛋白与人类ACE2复合物的结合自由能研究 这篇研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不同突变体的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与人类ACE2受体的结合自由能,以探究变异株在分子层面上对病毒传染性的影响。研究的重点是计算RBD和ACE2复合物的结合自由能,并且在计算过程中考虑了长程量子力学相互作用,确保了结果的高精度。研究显示,B.1.1.7变异株(含有A570D和N501Y突变)的结合自由能是原始毒株的五倍以上,表明该变异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染性。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SARS-CoV-2变异株与ACE2的结合差异,而且通过精确的量子计算,深化了我们对病毒变异株传染性的理解,为新型疫苗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Heliyon, 2022, 8(8). DOI:10.1016/j.heliyon.2022.e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