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电化学装置,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燃料的化学能发电。SOFC 在相对高温(600–1000 ℃)下工作,可实现较高的燃料灵活性,并通过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废热回收提高效率。为充分发挥潜力,SOFC 需要进一步改进,在经济上与传统能源转换技术竞争,包括提高其耐用性和可靠性。
渗透是在预制电极骨架内生成具有特定性质(如特定电导率或电催化作用)纳米级固体的过程。渗透改变了电极的局部形态,对电化学反应位点的数量和/或质量和电荷传输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实验上,很难直接确定局部电化学如何受到影响和在相关长度尺度(几十微米量级)上以适当的分辨率(纳米量级)量化电化学活性位点的 3D 分布。
为了解纳米级渗透如何影响性能,需要能够模拟许多相对较大体积 3D 微观结构的计算工具。本项目通过研发的高通量开源仿真代码 ERMINE 对 55 种不同的阴极微观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探索 SOFC 中离子导体和电子导体作为渗透物的差异。
亮点
- 对渗透 SOFC 阴极进行电化学 HPC 模拟。
- 离子导体的渗透比电子导体更能提升性能。
- 离子导体将在 TPB 处产生的电流重新分布到整个电极上。
- 再分布降低了 TPB 处的局部欧姆过电势,增加了局部活性。
- 原始微观结构更能显著影响整体性能。
图像处理
采用商业阴极结构的图像数据进行 3D 重建,原始数据尺寸为 126 × 73 × 12.5 μm3,体素为 55 × 55 × 50 nm3,基于灰度值将其分割为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镧锶锰氧化物(LSM)和孔隙。从完整模型中随机提取五个尺寸为 10 × 10 × 7 μm3 的较小微观结构子体积,记为 BB_i (i = 1-5)。为更精准地分割出三相界面(TPB),通过重采样调整分辨率,将原有的 1 个体素由 8 个相同的更小体素组成。
对五个微观结构进行人为地渗透,随机选择与 LSM 和 YSZ 表面接触的一定比例孔隙种子。将渗透相(LSM 或 YSZ)的种子以特定概率 P*(可控参数,数值设定为 0、0.02、0.04、0.06、0.08、0.10)均匀放置在固体表面上。如原始固体为 LSM,P* 设置 0.04,则标记为 LSM_0.04。
模拟中使用的边界条件要求 GCP(孔隙)和 ECP(LSM)必须连接到域的顶部,而 ICP(YSZ)必须连接到域的底部,否则这些相将被孤立(不连接到任何边界条件)并导致模拟中出现数值问题。因此,需要找到这些孤立的相并将它们从模拟域中删除(标记为惰性相)。体积网格的划分中不包括惰性或孤立相,它们被视为域外、域的内部惰性边界。
将致密的 10 × 10 × 3 μm3 YSZ 电解质层添加到活性阴极层的底部,模型尺寸变为10 × 10 × 10 μm3。通过形态学操作分割出 TPB,即GCP、ECP 和 ICP 的相交区域。在Simpleware 软件中对 55 个微观结构进行网格划分,生成高质量的非结构化网格模型。
模拟
求解数值模型的模拟是通过本团队在 MOOSE 开源有限元框架内开发的应用程序 ERMINE 实现。ERMINE 可用于模拟复杂 3D 微观结构内的电化学,本研究是模拟渗透阴极内的氧还原反应(ORR)。
ERMINE 中实现了两种 ORR 路径:(1)混合离子和电子导体(MIEC)路径(2)三相界面(TPB)路径。MIEC 路径包括孔隙/LSM 界面处的表面交换(se)反应和 LSM/YSZ 界面处的电荷转移(ct)反应。TPB 路径包括 TPB 处的单个体积反应,其中孔隙中的氧、LSM 中的电子和 YSZ 中的空位在 TPB 体积内发生反应,在 YSZ 中形成氧离子。绝大多数 ORR 通过 TPB 路径发生,而少量的 ORR 是通过 MIEC 路径。
结果
微观结构特性
渗透影响微观结构的参数,包括体积分数、重量分数和 TPB 密度。对于收敛的 51 个模拟中计算模型的每个渗透相,体积和重量分数随 P* 单调增加。两种渗透情况显示出大致相同的体积分数变化,由于密度差异而导致重量分数变化不同。TPB 密度也随着 P* 增加。
LSM 渗透总显示出比 YSZ 渗透更高的活性 TPB 密度。TPB 密度的整体增加首先在低载量下与预先存在的 TPB 直接接触的纳米颗粒缓慢发生,然后在中等载量下形成相互连通的通道时显著增加,然后随着颗粒重叠和撞击而缓慢增加。
渗透的有效性能
随渗透增加,两种渗透的性能(所有模型过电势下的电流密度)均得到改善,可能是 TPB 密度增加的结果。与 LSM 渗透相比,YSZ 渗透微观结构在所有过电势下具有同等或更高的电流密度(尽管它们通常具有较低的 TPB 密度)。
从电流-电压曲线中提取特定模型过电势下的电流密度 j0.2 作为定量性能指标,比较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初始 TPB 密度(ρTPB)的 BB_5 和 BB_2 微观结构。明显地,在给定 P* 或 ρTPB 下,YSZ 渗透微观结构的 j0.2 值高于 LSM 渗透。ρTPB 仍是性能改进的主要驱动力,因为 j0.2 与 ρTPB 几乎是线性关系。因此,虽然可以通过渗透增强性能,但它只是加成,并不能取代或替代底层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活化和欧姆的贡献
通过将模拟的电流-电压曲线拟合到一个组合的活化和欧姆过电势模型中,可以提取另外两个定量性能参数。交换电流密度 j0 描述活化区域(基于 Butler-Volmer 模型),欧姆阻抗 Rohm 描述线性区域。总体而言,j0 随 P* 单调增加,Rohm 似乎并不强烈依赖于渗透类型。j0 的增高和 Rohm 的降低都反映了渗透阴极性能的提高,YSZ 渗透 j0 的更大提升表明其比 LSM 渗透更能提高交换电流密度。
通过考虑 TPB 自身局部过电势量化 YSZ 渗透增加活性的根源。靠近电解质的 TPB 具有较高的局部活化过电势,且随着距离增大单调减小。YSZ 渗透活化过电势的降低要缓于 LSM 渗透,尽管前者电流密度增大,支持了 YSZ 导致所有 TPB 活化电流密度提高的想法。
局部电流密度热点分布
在局部电流密度分布的高端具有异常值的区域可以称为热点,用于描述微观结构异质性对电流和性能的影响。这里,热点被定义为局部电流密度高于平均值五倍标准差以上的区域。随着 LSM 的渗透,热点数量基本恒定,被认为是离子传导路径不会因 LSM 的渗透而改变(也没有开辟新的路径)的标志。而 YSZ 渗透导致热点总数显著增加,在 0.10 处减少。大体积热点的增加不太明显,且在 0.10 时再次减少。YSZ 渗透影响热点分布,这意味着局部电流路径已受到离子导体渗透的影响。
区分 BB_5 渗透相的局部离子电流通量
为研究离子传导渗透网络对性能改进的影响,采用另一种方法根据相和 TPB 是否来原始结构或渗透进行划分。原始结构被分为四个体积相:孔隙、LSM、YSZ 和 TPB,分别编号1-4,称为 4 相微观结构。将渗透相和相关的 TPB 编号为 5 和 6。将基于 BB_5 的 LSM_0.06 和 YSZ_0.06 分割为 5 相和 6 相微观结构,并与 4 相 LSM_0.06 和 YSZ_0.06 进行比较。
5 相微观结构的性能比 BB_5 有所下降,因为一些原始 TPB 被渗透相阻挡,且没有添加新的 TPB。YSZ 渗透微观结构的性能略优于 LSM。与 5 相结构相比,未渗透的原始结构性能更好表明总体 ρTPB 比 YSZ 渗透中的电流重新分布更重要。正如预期,6 相微观结构的性能比 BB_5 有所提高,因为额外的 TPB增加了整体的 ρTPB,但新的划分方式不会显著影响模拟结果。
与未渗透的原始 BB_5 中 bb-YSZ 相比较,6 相 YSZ_0.06 中的 in-YSZ 也具有挺高的局部离子电流通量。即使是 5 相 YSZ_0.06 中 in-YSZ 也与 bb-YSZ 具有相同数量级的值。
6 相微观结构的 in-YSZ 通道中电流通量来自 in-TPB 和 bb-TPB。5 相结构中的所有电流均源自 bb-TPB,但无论位置如何它仍在微观结构中重新分布了约 30% 的电流。in-TPB 中的传导通道相对狭窄,却并没有完全抑制维持电流的能力。没有明显电流通过 in-LSM 通道,经过 in-YSZ 通道的局部电流可降低贯穿 5 相和 6 相阴极的整体欧姆过电势,因此与 LSM 渗透电极相比,可增加给定电流密度下的局部活化过电势或给定过电势下的电流。
结论
对大量(55 个中有 51 个收敛)人为合成的渗透商用 SOFC 阴极微观结构的模拟表明,渗透相的导电性质会影响电极的性能。局部电化学模拟采用 MOOSE 框架内的 Ermine 应用程序以高通量和高性能计算方法实现恒电位模式。结果表明,离子(YSZ)导体作为渗透相比电子(LSM)导体能更有效地提高性能。
- 离子导体和电子导体均随 TPB 密度直接(线性)提高了 SOFC 阴极的性能指标。然而,这种提升是附加的,最终性能也与原始结构的性能相关。
- 离子导体作为纳米渗透比电子导体更能提高 SOFC 阴极性能。
- 渗透的离子导体充当新的离子电流路径,而电子导体则不起作用。YSZ 渗透重新分布在原始结构 TPB 和渗透相关 TPB 处产生的离子电流。这种通过离子传导渗透的重新分布差不多发生在整个厚度上,量化通过渗透相的局部离子电流密度的分数。
- 离子电流通过渗透离子导体通道的重新分布减少了 TPB 处的局部欧姆活化,导致 TPB 处具有更高的活化过电势。并且即使在较高的模型过电势下,TPB 也更加活跃(更高的局部活化过电势产生更多的电流)。
本项目通过完全解析的3D微观结构进行高性能模拟,研究复杂电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工程师在 SOFC 中设计高性能电极提供了参考。
参考
- Kim H, Epting W K, Abernathy H W, et al. Advantages of ionic conductors over electronic conductors as infiltrates in solid oxide fuel cell cathod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4, 59: 76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