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adf:simplewayoftadf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adf:simplewayoftadf [2019/08/29 15:32] – [\(k_{\mathrm{RISC}}\)的结果] liu.junadf:simplewayoftadf [2021/06/30 13:57] (当前版本) – [一、计算$ΔE_{ST}$] liu.jun
行 1: 行 1:
-====== 公式1(简化方式) ======+====== 基于半经典Marcus理论计算TADF逆向系间窜跃速率 ======
 根据公式1,提高TADF的量子产率,可以通过: 根据公式1,提高TADF的量子产率,可以通过:
   - S1-T1态之间的能量差较小   - S1-T1态之间的能量差较小
行 6: 行 6:
  
 =====泛函的选择与优化至关重要===== =====泛函的选择与优化至关重要=====
-单重态三重态能量差ΔE<sub>ST</sub>=E<sub>S1</sub>−E<sub>S1</sub>足够小,对RISC过程非常关键。实际上k<sub>RISC</sub>对ΔE<sub>ST</sub>非常敏感,因此必须非常精确地计算该差值。对激发态电子结构的精确描述,及其微小的能量差,在实际的计算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单重态三重态能量差ΔE<sub>ST</sub>=E<sub>S1</sub>−E<sub>T1</sub>足够小,对RISC过程非常关键。实际上k<sub>RISC</sub>对ΔE<sub>ST</sub>非常敏感,因此必须非常精确地计算该差值。对激发态电子结构的精确描述,及其微小的能量差,在实际的计算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由于TADF染料分子通常由数百个原子组成,因此TDDFT往往是唯一可行且精度足够的方法。为了进行这样的计算,需要选择合适的交换相关泛函。基于标准DFT的TDDFT受到“自相互作用”问题的困扰,而通常在OLED发光分子中的激发,通常涉及“电荷转移”,这种情况下,自相互作用效应会在激发态的能量和电子结构中产生虚影,导致更严重的误差。杂化泛函改善了自相互作用误差,但激发能以及电子耦合参数对引入的精确交换的比例非常敏感。 由于TADF染料分子通常由数百个原子组成,因此TDDFT往往是唯一可行且精度足够的方法。为了进行这样的计算,需要选择合适的交换相关泛函。基于标准DFT的TDDFT受到“自相互作用”问题的困扰,而通常在OLED发光分子中的激发,通常涉及“电荷转移”,这种情况下,自相互作用效应会在激发态的能量和电子结构中产生虚影,导致更严重的误差。杂化泛函改善了自相互作用误差,但激发能以及电子耦合参数对引入的精确交换的比例非常敏感。
行 14: 行 14:
   * Samanta, Bredas et al., J. Am. Chem. Soc. 139, 4042 (2017)   * Samanta, Bredas et al., J. Am. Chem. Soc. 139, 4042 (2017)
    
-RSH泛函可以通过对γ参数进行调制,例如令HOMO能量与第一电离能之间的差异最小化,以进一步改善该泛函。教程参考[[adf:optimizersh]]+RSH泛函可以通过对γ参数进行调制,例如令HOMO能量与第一电离能之间的差异最小化,以进一步改善该泛函。
  
 得到最优γ值后,使用该γ值的RSH泛函进行后续的DFT计算。 得到最优γ值后,使用该γ值的RSH泛函进行后续的DFT计算。
行 23: 行 23:
   * $k_B = 1.38064881×10^{-23}$ J/K   * $k_B = 1.38064881×10^{-23}$ J/K
   * T为温度,单位为K   * T为温度,单位为K
-  * $V_{SOC}$为S1与T1之间的旋轨耦合矩阵元,给定分子的结构后,ADF可以直接计算得到,参考教程:[[adf:socmatrix]],也就是教程中的$<S_1 | H_{SO} | T_1>$。注意默认给出的单位是$cm^{-1}$,换算成J/mol后($1 cm^{-1}$ = 11.96 J/mol),才能带入上述公式中+  * $V_{SOC}$为S1与T1之间的旋轨耦合矩阵元,给定分子的结构后,ADF可以直接计算得到,参考教程:[[adf:socmatrix2020]],也就是教程中的$<S_1 | H_{SO} | T_1>$。注意默认给出的单位是$cm^{-1}$,换算成J/mol后($1 cm^{-1}$ = 11.96 J/mol),才能带入上述公式中,也可参考下文的计算设置
   * $ΔE_{ST}$是该分子S1-T1之间的能量差值   * $ΔE_{ST}$是该分子S1-T1之间的能量差值
   * λ为逆向窜跃过程对应的重整能   * λ为逆向窜跃过程对应的重整能
行 34: 行 34:
 ====一、计算$ΔE_{ST}$==== ====一、计算$ΔE_{ST}$====
 ==1.1 首先优化两种分子的S0:== ==1.1 首先优化两种分子的S0:==
-  * 打开ADFinput +  * 打开AMSinput 
-  * File → Import Coordinates ...选中其中一个分子,例如2CzPN_S0.xyz,导入ADFinput+  * File → Import Coordinates ...选中其中一个分子,例如2CzPN_S0.xyz,导入AMSinput
   * Task设置为 ‘Geometry Optimization’   * Task设置为 ‘Geometry Optimization’
   * Relativity设置为:Scalar   * Relativity设置为:Scalar
行 72: 行 72:
   * 勾选NTOs、Charge transfer descriptors、Spin-Orbit coupling matrix   * 勾选NTOs、Charge transfer descriptors、Spin-Orbit coupling matrix
   * 保存并运行任务   * 保存并运行任务
-  * 如何查找$<S_1 | H_{SO} | T_1>$,参考教程[[adf:socmatrix#查看结果|如何计算自旋-轨道耦合矩阵元SOCMEs]]+  * 如何查找$<S_1 | H_{SO} | T_1>$,参考教程[[adf:socmatrix2020#查看结果|如何计算自旋-轨道耦合矩阵元SOCMEs]]
 {{ :adf:risc03.png?600 }} {{ :adf:risc03.png?600 }}
 ===三、计算λ=== ===三、计算λ===
 ==理论:半经典Marcus理论(SCMT)== ==理论:半经典Marcus理论(SCMT)==
-半经典马库斯理论(SCMT)为描述这种热动力学势垒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两个状态在各自最小结构附近的势能面,以抛物线函数描述:+半经典Marcus理论(SCMT)为描述这种热动力学势垒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两个状态在各自最小结构附近的势能面,以抛物线函数描述:
  
 {{ :adf:tadf_marcus.png?300 |}} {{ :adf:tadf_marcus.png?300 |}}
 +
 +<color grey>**注意:**</color>
 +  * <color grey>势能曲线的横“坐标”是分子的结构,每个点代表一个结构。因此E<sub>S1/T1</sub>表示T1态平衡结构下,计算得到S1态的能量</color>
 +  * <color grey>激发态的能量,是指基态能量+激发能,logfile中的bonding energy是基态能量,激发态结构优化,logfile中也会给出基态能量+激发能</color>
 +  * <color grey>单点激发态计算,logfile只给出基态能量,在out里面会给出激发能(SCM - Output - Response Properties - All Singlet-Singlet Excitation Energies)</color>
  
   
行 87: 行 92:
  
 λ的计算严格的定义,参考:J. Am. Chem. Soc. 139, 4042 (2017)。严格计算重整能λ,也需要计算S1态频率从而计算热振动对S1态总能量的贡献。 λ的计算严格的定义,参考:J. Am. Chem. Soc. 139, 4042 (2017)。严格计算重整能λ,也需要计算S1态频率从而计算热振动对S1态总能量的贡献。
 +
 +
  
 其中$E^{T1}(S1)$、 $E^{S0}(S1)$表示S1态的能量,但分子结构分别采用T1、S0态的平衡结构。 其中$E^{T1}(S1)$、 $E^{S0}(S1)$表示S1态的能量,但分子结构分别采用T1、S0态的平衡结构。
行 95: 行 102:
  
 ====\(k_{\mathrm{RISC}}\)的结果==== ====\(k_{\mathrm{RISC}}\)的结果====
-4CzIPN的计算结果约为<span class="math">\(k_{\mathrm{RISC}}\)</span> = 2.3<span class="math">\(\cdot\)</span>10<sup>5</sup> / s,[[https://doi.org/10.1021/jp404120s|实验值]]为<span class="math">\(k_{\mathrm{RISC}}\)</span> = 2.7<span class="math">\(\cdot\)</span>10<sup>6</sup> / s,在定性可接受范围内。+4CzIPN的计算结果约为<span class="math">\(k_{\mathrm{RISC}}\)</span> = 2.3<span class="math">\(\cdot\)</span>10<sup>5</sup> / s,[[https://doi.org/10.1021/jp404120s|实验值]]为<span class="math">\(k_{\mathrm{RISC}}\)</span> = 2.7<span class="math">\(\cdot\)</span>10<sup>6</sup> / s,在定性可接受范围内。定性一般很难计算得到定量准确的结果,因此更关注定性的大小关系
  
-虽然这种半经典计算的结果常常可以达到可接受的精确,但它强烈依赖于一些假设,而实际情况往往更复杂一些。更精确的计算,可以参考:[[adf:exactwayoftadf]]。公式2的计算,也需要用到这里算出来的+虽然这种半经典计算的结果常常可以达到可接受的精确,但它强烈依赖于一些假设,而实际情况往往更复杂一些。更精确的计算,可以参考:[[adf:exactwayoftadf]]。公式2的计算,也需要用到这里算出来的λ值,具体参考公式2的说明书。
adf/simplewayoftadf.1567063961.txt.gz · 最后更改: 2019/08/29 15:32 由 liu.jun

© 2014-2022 费米科技(京ICP备14023855号